-
编者按:2023年3月28日下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传习讲堂在静园一院201进行,本期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定宜庄教授主讲,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张藜老师主持。定宜庄教授认为口述史是一种历史学与社会学等学科都可以利用的研究方式,随后分析了社会学与史学在具体口述实践中研究目的、材料处理方式、访谈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比较中定位了口述访谈在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最后强调...
-
数字人文是本世纪以来人文学术和文化形态的“新物种”。它亦文亦理的学科融合,亦道亦术的相互承载,亦知亦行的目标交叠,突破了既有的学术建制和思维之墙,向通行已久的知识框架、知识生产和知识评价发出挑战和更新信号,从人文新枝伸展蔓延至学术和思维的广域深处。2023年3月17日上午,传习讲堂第十三讲在静园一院201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跨越围墙——数字人文的多维价值”,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教授...
-
2021年11月4日下午15时10分,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传习讲堂第11讲,“中国科技考古的回顾与展望”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1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主讲,主持人为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张藜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的老师和同学们参与了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陈教授分别讲述了现代科技与考古学的关系、梳理了中国科技考古简史、总...
-
2021年9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的传习讲堂第九讲“从汉代天文学看待天文学看中国古代科学的思维特点”讲座在静园一院201如期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主持人是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张藜教授。 孙教授首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孙教授指出,中国古代有科学。以李约瑟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从“...
-
导言5月26日下午,传习讲堂系列讲座第八讲在静园一院201举行。本次讲座题为“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辅相成——后发大国科技发展的路径(1949-1980)”,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主讲,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张藜教授主持。20多位各院系师生参加讲座并参与了讨论。 董志凯教授中国错过了世界上三次重要的科技革命,但在新中国成立70年后的今天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部分地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