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下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传习讲堂在静园一院201举行。杜克大学三一文理学院教授 Patrick Charbonneau 以《量子物理的性别历史》为题作报告。讲座内容基于他担任主编之一、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量子物理学史中的女性》(Women in the History of Quantum Physics),聚焦性别在量子物理学发展及史学书写中的位置与影响。

讲座伊始,Charbonneau 教授回顾了量子物理学的形成历程。他指出,1925-1926 年量子力学的建立构成二十世纪科学史的关键转折,但这一历史长期被塑造成“天才男性科学家”的神话。索尔维会议的合影几乎全为男性,教科书中的“量子革命”叙事也延续同样的视角。视觉与文本的重叠排除,使女性的形象在科学史中逐渐隐去。Charbonneau 强调,这并非史料的偶然缺口,而反映出知识体系内部的权力结构与叙事逻辑。

他接着介绍了自己参与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量子物理学史中的女性”(Women in the History of Quantum Physics, WHiQP)。该项目汇聚物理学家、科学史家与哲学家,通过跨学科合作重构量子物理学史,推动科学史研究的性别化转向。Charbonneau 将项目的核心目标归纳为三个方面。
首先,使女性物理学家的存在在量子物理学史中成为常态,而非个别化的“杰出例外”。这一取向旨在突破传统科学史的英雄叙事,揭示制度环境与性别文化对科学实践的共同塑形。
其次,在研究中系统引入性别分析框架,不仅关注女性科学家的科研经验,也反思男性科学家的性别身份及其在知识生产中的权力位置。
最后,以科学史研究为契机,重新审视并削弱持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科学共同体内部形成更加开放与多元的结构。
在阐释项目理念后,Charbonneau 教授通过两位被忽视的女性科学家案例,展示了性别分析在具体史学实践中的可能路径。
Hertha Sponer (1895–1968)师从 Peter Debye,并协助 James Franck。她在分子光谱学与量子理论领域的研究对 Edward Condon 与 Edward Teller 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她早期部分成果因仪器条件与学术壁垒未能及时发表,这一经历揭示了女性科研人员在早期量子物理共同体中所面临的结构性约束。
Elizabeth Monroe Boggs (1913–1996)早年在剑桥大学随 J. E. Lennard-Jones 学习,在量子化学计算与仪器设计上作出重要贡献,却因性别原因长期无法获得大学职位。二战期间,她参与曼哈顿计划;战后因家庭经历投身于智力与发育障碍者的社会倡导事业,成为美国残障权益运动的先行者。她的学术生涯由此与社会关怀形成了连续的伦理线索。
Charbonneau 教授指出,《量子物理学史中的女性》收录的十余个案例并非穷尽性的呈现,而是一项开放的起点。量子物理学史中仍潜藏着大量未被发掘的女性科学家及被遗忘的知识网络。该书旨在为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引导学者以更宽阔的社会文化视野重新理解科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讲座最后,Charbonneau 教授强调,性别分析不是附加于科学史的外部视角,而是揭示科学运作逻辑的必要途径。只有当科学史的书写能够反映科学共同体的真实结构与历史条件时,科学知识的延续才可能获得新的理解空间。这一立场同时为科学史研究提出了更深层的伦理与认识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