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 文明互鉴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时间 : 11月28日 10:10-12:00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1主讲人:梅建军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学者主持人 :张 藜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 系主任主讲人简介梅建军,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Director of Research),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2024.9-12);Advanc...
-
摘要 1923年的“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当代文化的型塑也有一定影响。100多年过去了,论战的始末已经被研究者梳理得清清楚楚,然而关于其性质、意义和影响仍有不同的意见。本演讲依次就以下六个议题申张一己之见: 1. “名实之辨”:对“玄学”的误用; 2. “胜负之辨”:“科学派”大获全胜、“玄学派”丢盔弃甲纯属伪像; 3. “进退之辨”:科学进步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 4. “左右”之辨:“左”“...
-
摘要中国的行星科学,随着国家深空探测战略的实施,已然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一级学科,行星科学正在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相比于西方行星科学的发展,中国的行星科学已经开始显现出三个鲜明的学科特色:国情特色、文化特色和道路特色。未来十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系列)、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系列)和中国载人探月工程齐头并进,加快迈向深空探测强国。通过中西对比,古今相照,学科互鉴...
-
本讲摘要建设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而坚实的科学教育研究则是支撑高质量科学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本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教育的关键政策和重要事件,将此期间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厘定为四个阶段:恢复调整期、快速发展期、创新探索期和系统建设期,以构建的“政策—建制—研究”分析框架梳理了各个阶段的研究进展,描绘了我国科学教育过去四十余年发展的历史沿革图景,并...
-
摘要20世纪尤其是它的后半叶,见证了现代医学的极速发展与成熟,各种工具、技术和方法的引入,共同构筑起当代医学的宏大体系。但在我们越来越信服和仰赖医学伟力的同时,一些暗藏在荣光之下的问题也日渐暴露,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物质科学客观性的融入,是否弱化了医学原初的人文属性?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加持之下的医学会去向何方,是否会根本性地改造我们的生命观? 医学最终是否能解决人类所有的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