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将摘要本讲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这一时期,作为综合大学的代表,北京大学向苏联学习,在“服务国家建设”与“研究高深学问”的双重逻辑下,通过宽口径的专业设置、厚基础的课程安排、面向科研的专门化项目、分层大循环实验课程的设计、课堂讨论和习题课的设置、灵活考试制度的安排等,帮助学生成长为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高深知识的专家,以满足国家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如何针对史料进...
-
摘要This lecture investigates foundational philosophical frameworks that underp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 (STS). Logical positivism, the problem of induction, and falsificationism are examined to elucidate their influence on the epistemic criteria governing scientific inquiry. The analysis scrutinizes the limitations inherent in verificationist and falsif...
-
摘要工程是应用技术和科学原理,使自然资源最佳地转化为结构、机械、产品、系统和过程的造物活动。现当代中国着力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成就了非凡的工程创造,展现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主讲人:张柏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南开大学双聘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主编。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史
-
主题 : 文明互鉴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时间 : 11月28日 10:10-12:00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1主讲人:梅建军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请学者主持人 :张 藜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 系主任主讲人简介梅建军,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Director of Research),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2024.9-12);Advanc...
-
摘要 1923年的“科玄论战”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当代文化的型塑也有一定影响。100多年过去了,论战的始末已经被研究者梳理得清清楚楚,然而关于其性质、意义和影响仍有不同的意见。本演讲依次就以下六个议题申张一己之见: 1. “名实之辨”:对“玄学”的误用; 2. “胜负之辨”:“科学派”大获全胜、“玄学派”丢盔弃甲纯属伪像; 3. “进退之辨”:科学进步论的时代性和局限性; 4. “左右”之辨:“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