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科学·文明”系列高端学术讲座 第20讲】二十世纪中法科学与知识交流
时间 地点

20251024日下午,法兰西学院院士、著名历史学家巴斯蒂夫人(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应邀访问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并举办了题为二十世纪中法科学与知识交流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教授主持,特别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系欧阳哲生教授和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博雅博士后杨李琼一同座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天岳副教授对部分讲座内容进行了协助翻译。

巴斯蒂夫人首先感谢张藜教授的邀请,让她有机会回到母校与中国同僚尤其是新一代年轻研究者交流研究成果。讲座伊始,巴斯蒂夫人即指出,法国和中国之间科学方面的联系是在罗马教廷十六世纪末传播福音的浪潮中建立起来的。参与其中的有法国耶稣会士,也有致力于在东亚传教的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还有自1699年起致力于全球皈依基督的遣使的拉匝禄会士。法国传教士们在为中国朝廷的服务中开展了紧密和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并与法国和整个欧洲知识界保持着长期的联系,他们还向欧洲寄回了丰富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从1702年到1776年间,《耶稣会士书简集》定期挑选发表了他们的通讯。

福州船政局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工程师的摇篮。1864年,左宗棠就将技术人才的培养纳入规划,由承担船政局监造和运营任务的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Prosper Giquel,1835-1886)等人负责拟定。他们系统引进了法国的工程教育体系,建立了结合法语教学与专业实践的学堂。此后,船政局派遣多批学生赴法深造,他们进入法国顶尖工程院校学习,归国后推动了造船业、铁路、矿业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巴斯蒂夫人强调,1909年以来李石曾等人所推动的留法浪潮,最终演变为1920年代的留法勤工俭学潮,包括其后建立的里昂中法大学在内,共同催生了一批具有法国求学经历或深度受法国文化与学术体系影响的归国知识分子。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政府、大学、政党、法律等领域,并与法国相关方面建立了常态化的交流。这种交流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深化,并变得相当独立。自1940年法德停战后,维希政府在世界冲突中采取的中立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法文化与科技关系的巩固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又一次剧变,在法国,与中国大陆交往的主导力量是法国共产党。在持续至1960年的中苏友好时期,通过利用它在广大知识分子、大学和年轻人中享有的信任和威望,法共全力发展双方交往。通过它资助并领导的法中友好协会,法共向中国派去了各类代表,还组织了一些法国著名人士赴华开展科学考察,并接待了个别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1964年初,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许多年轻的中国学者到法国进行学习和交流,但人数比较少;直至1978年后,中法学术交流又恢复了自由的气氛。

与谈环节,欧阳哲生教授首先对巴斯蒂夫人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杨李琼博士则就中国学生赴法接受高等教育一事提问:早在1875年,中国政府就派遣学生到法国接受高等教育。而1872年容闳带领的留美幼童,因年龄缘故最初仅进入小学、中学就读,直到1879年,才有少数人升入大学。为何当时的法国愿意接纳中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巴斯蒂夫人回应称,法国人出于文化自豪感而愿意向他国展示本国文明。而且,当时法国正与德国激烈竞争,法国政府也急于宣示其政治和文化优越性,以吸引因培养中国军官而带来的装备和武器订单。

在互动提问环节,现场师生围绕中法大学科学交流的历史遗产、中法科学教育的比较等重要议题,与巴斯蒂夫人展开了深入交流。随着全场响起热烈掌声,本次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科学·文明
下一篇
来源: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2025-11-15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