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对话——科学技术史、医学史与当代世界
北京论坛(2023)分论坛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承办
2023年11月3日-5日,北京
世界正在从新冠疫情中逐渐恢复,却又面对着政治和经济的种种不确定性。这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在过去的几年中,科学和医学在人类和地球生态面临风险和困境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过,与之同时,由于政治局势的复杂化,科学和医学的知识权威也在遭遇着不断的挑战。疫情使得原有世界的裂痕进一步扩大,并在逐渐构成当代世界的结构:不同地区、阶层之间医疗资源的差异根植于政治经济的差异之中,科学精英和大众对于科学和医学知识的理解不时呈现分歧,科学的全球合作遭遇到政治保守主义的挑战。在疫情之后,如何汲取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预防未来可能的风险和可能的灾难,以及消除当代世界的裂痕对于人类共同努力的阻碍,这不仅在挑战着政治家、科学家和医学研究者,也给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的研究者们提出难题。本分论坛希望邀请来自全世界的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研究者,与科学家、医生们一起讨论这些问题:要如何理解当代的科学技术与医学以及它们在历史中的位置,特别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科学技术与医学史能否帮助人们重塑对话消除裂痕:在国家之间、在科学精英与大众之间、在科学、医学与人文之间?
议 程
时间:2023年11月3日
地点: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第一场
14:30-15:50 主持人:
-张 藜(中国北京大学教授)
发言嘉宾:
14:30-15:00 -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北京大学教授)
开幕致辞
15:00-15:20 -塚原東吾(日本神户大学教授)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回顾与展望
15:20-15:40 -郭莉萍(中国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叙事医学概览
15:40-15:50 讨论与问答
15:50-16:10 茶歇、合影
第二场
16:10-17:30 主持人:
-铃木晃仁(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发言嘉宾:
16:10-16:30 -詹嘉玲(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翻译资料:促进科学、技术和医学史学家之间的对话
16:30-16:50 -阿梅龙(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为国际事业之历史学研究
16:50-17:10 -TURCHETTI, Simone(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找到差距!将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作为发现和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的手段
17:10-17:30 讨论与问答
时间:2023年11月4日
地点: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第一场
09:00-10:30 主持人:
-石云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发言嘉宾:
09:00-09:20 -吴国盛(中国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回顾与展望
09:20-09:40 -潜 伟(中国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技术创新史的当代价值
09:40-10:00 -王作跃(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留美华人生物医学科学家从冷战到新冠的经历和贡献历史研究
10:00-10:20 -周 程(中国北京大学教授)
病毒是什么?——人类发现首个病毒TMV的过程考察
10:20-10:30 讨论与问答
10:30-10:50 茶 歇
第二场
10:50-12:00 主持人:
-余新忠(中国南开大学教授)
发言嘉宾:
10:50-11:10 -张大庆(中国北京大学教授)
科学技术史教育的当代意义
11:10-11:30 -石云里(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知识引进与文化理解:来自明清西方天文学引进的启示
11:30-11:50 -马大年(中国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计算机模拟的变革力量:追踪对COVD-19大流行理解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11:50-12:00 讨论与问答
第三场
14:00-15:30 主持人:
-吴国盛(中国清华大学教授)
发言嘉宾:
14:00-14:20 -余新忠(中国南开大学教授)
中国传统瘟疫叙事中的灾疫文化与现代启示
14:20-14:40 -韩 嵩(独立学者,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驻访)
中国的叙事医学和叙事医学的中国渊源
14:40-15:00 -张 藜(中国北京大学教授)
“外交为科技”:观察冷战背景下中国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的另一个视角
15:00-15:20 -铃木晃仁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
东京精神病院的社会和经济史:精神病院、家庭和警察,1920-1945
15:20-15:30 讨论与问答
15:30-15:50 茶 歇
第四场
15:50-17:30 主持人:
-陈 昊(中国北京大学副教授)
发言嘉宾:
15:50-16:10 SIMON, Zoltán(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研究员)
地球系统科学的历史认识和概念
16:10-16:30 -史安梅(德国基尔大学教授)
修身之务
16:30-16:40 讨论与问答
16:40-17:00 -雷 震(中国北京大学助理教授)
共同言语
17:00-17:20 -白馥兰(英国爱丁堡大学教授)
全球的过去,全球的现在:非殖民化技术史,建立新的团结关系
17:20-17:30 讨论与问答
时间:2023年11月5日
地点: 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第二会议室
09:00-10:50 圆桌讨论
国际科技医史学会与当下的科技医史
主题说明:
新冠疫情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基于交流的学术共同体,特别是国际学术共同体,在过去的几年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当然,新的技术手段也提供新的交流方式。本分论坛的参与者既是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的研究者,也是各种国际学术共同体的参与者。因此,此次圆桌讨论希望参与者提供一个双重的视角:一方面作为科学技术和医学史的研究者,观察世界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共同体所发生的变化。世界上的科学共同体在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困难?新冠疫情揭示了哪些之前隐藏的结构性困境,又激化了哪些问题?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哪些帮助?其限制又在哪里?另一方面,作为国际科学史共同体的参与者,各位所参与的国际学会、相关学术机构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在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应对这些困境?疫情之后的世界对国际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的学术共同体意味着什么?建立的新的常态?还是挑战的延续?
主席
-范发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教授)(线上)
-张 藜(中国北京大学教授)(线下)
与谈人
-MACLEOD, Roy(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
-舒喜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
-TUCHETTI, Simone(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
-韩 嵩(独立学者,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驻访)
-石云里(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塚原东吾(日本神户大学教授)
自由讨论
全体参会者
闭幕总结
-张 藜(中国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