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藜
职称 教授

张 藜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科技人物研究专委会主任、化学史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机构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史杂志》、Cultures of Science编委等。

十余年来担任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席专家,联络组织国内同仁,致力于抢救、挖掘、整理近百年来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推动了科学史研究的基础性建设;主编科学家传记百余册,成为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策划和组织科学家主题展览等活动,在科学史研究服务于社会文化建设、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主编中国科学家故事绘本《共和国脊梁》获“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第六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金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科学史、现代化学史、口述科技史

教育背景:

2003年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学术经历:

2020年6月—今,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

2015年8月—2020年5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人文学院科技史系副主任

1989年4月—2015年7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其间:

2016年8月—2018年7月任中国科协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挂职)

2016年5月—7月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5年兼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

1999年10月—2000年1月为比利时列日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近五年发表论文:

1.口述史料的价值与局限——以科学处自然科学组成员的群体访谈为例,《中国口述历史理论》(左玉河主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380-392,第一作者

2. Technical assistance versus cultural export: George Cressey and the U.S. Cultural Relations Program in wartime China, 1942–1946.Centaurus(Special Issue Article). 2020: 1–19.第一作者

3.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概述,《党的文献》,2019(2):92-98,第二作者

4.黄葆同归国始末:1950年代留美学生回国因素探析,《化学通报》,2018(6):571-575,通讯作者

5.中国科学基金制先行先试——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8(5):54-63,第二作者

6.关于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几点思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4):6-8,第二作者

7.追求卓越三十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展历程回顾,《中国科学基金》,2016(5):386-394,通讯作者

8.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沃土——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类项目的历史回顾,《中国科学基金》,2016(5):395-402,通讯作者

专著与主编:

1.主编《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故事绘本八册,北京出版集团,2019年

2.第二主编《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截至2020年底已出版科学家传记/口述传记120册、专题论著5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主编《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全四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4.第二主编《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画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

5.主编《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6.《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开设研究生课程:

08402565中国近现代科技史

08400941口述科技史:理论与实践

08403825共和国科技史研究专题

08400943科技史研究前沿讲座一(2021-2022年春季学期)

08409043科技史研究前沿讲座二(2021-2022年秋季学期)

招生方向:

现当代科技史,科技与外交的历史


在职教师
上一篇
来源: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2019-11-11
下一篇
来源: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2019-11-11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