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信息
2023/09/21
10:10-12:00
北大一教303
本讲摘要
1974年10月,中国医学代表团在第十一次国际抗癌联盟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华北地区食管癌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的初步调查研究》和《人体甲种胎儿蛋白的研究》的报告 。报告被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医师在贯彻“革命卫生路线,面向工农兵,广泛发动群众”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后者:甲胎蛋白(AFP)作为一种肿瘤标志物,1964年才首次在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清中被发现(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2021)。但在1970年代初,就已经应用在江苏启东的肝癌现场研究中。相较于简单、廉价的细胞学筛查方法(Casper and Clarke, 1998),在医疗基础设施极度匮乏的新中国开展以甲胎蛋白为代表的血清学方法无疑更加困难。本报告将系统性地揭示启东的肝癌问题如何进入人们的视野,甲胎蛋白法筛查又是如何以一种群众科学的方式展开,特别是其现场研究如何受到了更早开展的林县食管癌筛查的影响,进而以此彰显出非西方世界“向癌症宣战”(war on cancer)的时代风貌。
主讲人:王程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主持人:张 蒙,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助理教授
主讲人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特任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兼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近期关注医疗基础设施的历史及其重组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关研究发表在Medical Anthropology、《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学研究》等中外文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