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信息
课程号:08430001
课程体系:本科通选课
学分:2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考核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网络学习
负责教师:陈昊、曹琪
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的授课老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直工作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他们会站在科研工作的最前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同学们回溯自己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分析这些突破是如何发生的,让大家了解到各种神奇玄妙的科学成果,感受科学家勇攀高峰的拓荒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另一类讲课老师是科学史家,他们对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对科技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有着长期的研究和深刻的认识。他们所讲授的内容,会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与理解科学技术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福祉,也包括需要从科学史长时段的视角来理性、客观地反思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
三、开设目的
当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广泛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与重塑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本课程围绕当代科技史的经典论题展开,特邀各个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权威专家,从不同学科视角诠释20世纪以来人类波澜壮阔的科技探索历程。通过分析科学、技术、医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复杂关系,感受科学家勇攀高峰的拓荒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思维。
四、课程大纲与参考文献
周次 |
教师 |
所在机构 |
课程内容 |
授课时间 |
1 |
韩启德 |
北大科技医史系 |
当代科技史导论 |
9月8日 |
2 |
张双南 |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
四年三次蹭到物理学诺奖,天文学做对了啥? |
9月15日 |
3 |
张大庆 |
北大医学人文学院 |
中国现代医学的演进 |
9月22日 |
4 |
周 程 |
北大哲学系 |
诺贝尔奖与20世纪科学:基于美国的考察 |
9月29日 |
5 |
张 藜 |
北大科技医史系 |
共和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路径与特征 |
10月13日 |
6 |
张柏春 |
中科院科学史所 |
中国制造(1861-1977) |
10月20日 |
7 |
王扬宗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半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革命” |
10月27日 |
8 |
孙昌璞 |
北大物理学院 |
“两弹一星”事业与科学家精神 |
11月3日 |
9 |
汤 超 |
北大物理学院 |
科技革命与学科交叉 |
11月10日 |
10 |
Daniele Macuglia |
北大科技医史系 |
生物分子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诞生 |
11月17日 |
11 |
昌增益 |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 |
在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的历程 |
11月24日 |
12 |
刘忠范 |
北大化学学院 |
纳米科技的前世今生 |
12月1日 |
13 |
田 刚 |
北大数学学院 |
北京大学与中国数学 |
12月8日 |
14 |
乔 杰 |
北大医学部 |
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 |
12月15日 |
15 |
答疑 |
12月22日 |
|
|
|
|
|
|
参考教材:
1、李佩珊、许良英编,20世纪科学技术简史,科学出版社,2004.
2、马克-埃里克森,科学、文化与社会: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3、皮克斯通,认知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4、Thomas Sodervist. The Historiography of Contempor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utledge,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