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青年沙龙】中国科史哲“走出去”
时间 地点

编者按

2024年10月24日,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的“青年沙龙”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201室顺利举办。“青年沙龙”是一项为青年学者打造的集学术成果展示、科研经验分享、思想砥砺碰撞等目标于一体的长效交流机制。在本次“青年沙龙”中,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助理研究员、博雅博士后葛业静以《中国科史哲“走出去”——略论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期刊的写作与投稿》为题,聚焦个人科研经验交流,为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系统性经验知识分享。


01 问题的提出


沙龙分享会从葛业静老师对报告的解题开始。



本次报告的主要对象为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收录的“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HPS,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期刊。该类期刊涵盖的内容不仅包含科学史,还包含科学哲学。虽然身处科技史领域,但在结合期刊分类体系的内在逻辑与涉及刊物的内容特征、个人学术成长经历、以及国内科学技术史学科二级学科设置的新动向后,报告人最终选择将“科史哲”放在一起进行分享与讨论。


对于“中国科史哲‘走出去’”这一话题,报告人称,让中国科史哲“走出去”的意识在以席泽宗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当中就已经存在,但仍有未竟的愿景和目标需要新时代科学史学者去努力和奋斗,在这其中,撰写HPS论文只是一项基础的工作。


在讨论如何通过英文论文的写作与投稿来令中国科史哲“走出去”之前,报告人还分享了自己在攻博期间发起、统筹和组织的“引进来”工作。所谓“引进来”,即是通过研读会的形式,与国内科技史学者一同阅读和学习前沿的国际学术论文。通过此类学术活动,国内的学界同仁,特别是硕博研究生,能够了解到领域内的国际期刊和论文,及时跟踪国际研究的动态。现如今,虽然不常说“走出去”这句话,但已经有诸多老师和同学通过尝试英文论文的投稿付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报告人期待通过本次沙龙当中个人经验的分享,使更多科技史学者了解HPS论文的写作与投稿流程,在合适的契机下积极尝试和迈出这一步。

葛业静在攻博期间组织开展的“科学史国际前沿学术论文研读会”


对于本次沙龙分享报告会的具体内容,报告人根据英文论文写作和投稿的流程提炼出了四个要点并展开分享,分别为期刊、主题、写作和投稿



02 期刊



了解国际学术期刊的基本属性与定位是迈出英文文章投稿的第一步。对于学术期刊而言,目前两大主要分区方法,一个是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分区,另一个是中科院分区。借助这两个分区的期刊数据,报告人对HPS类期刊进行整理、归类与分析,从期刊属性的多个维度出发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了HPS类期刊的解读与总览。


在期刊分区方面,报告人简要介绍了如何查阅期刊在JCR分区和中科院分区中的情况,例如每年的期刊分区表、分区表下涵盖的期刊级别、影响因子等。在介绍过程中,报告人也提醒大家,要注意结合学科实际,不能唯影响因子论,在投稿时不一定要按照分区给出的排序进行选择,影响分区排序的因素有很多,要结合个人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考虑。


在对期刊的一般属性进行基本介绍后,报告人分享了HPS期刊的收稿情况及关注内容。具体的数据与细分领域的分布,使同学们对当下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适合怎样的刊物、应该如何选择有了一定的认识。


此后,报告人还将她整理的国内学者在HPS期刊当中的发文情况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令同学们看到当下中国科技史学者在国际刊物中的发声,并鼓励同学们努力尝试和积极参与加入其中。


在“期刊”部分的最后,报告人向大家介绍了HPS期刊中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期刊。开放获取是当今国际期刊发展的一个趋势,OA模式也为期刊投稿带来了新的变化,HPS期刊当中开放获取的期刊包括History of Geo- and Space Sciences,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 Synthese,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BJHS,自2024年10月23日起)等。报告人还提醒在选择期刊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掠夺性的OA期刊。


03 主题


确定主题是构建论文的骨架的过程。除了刊物自身的定位,期刊关注的研究议题也是学者在进行投稿时需要注意的内容。在浏览期刊的过程中,报告人选取了与北大科技医史系研究生学科背景相关的部分研究主题进行了总结与分享:


(1)科技外交(Science Diplomacy):近年来,“科技外交”逐渐被各个领域关注和研究。从冷战史到科技史,再到公共政策类期刊,陆续有一系列“科技外交”的相关研究刊出。在科技史领域,Centaurus,Annals of Science,BJHS,《中国科技史杂志》等期刊曾刊出“科技外交”主题下的相关专题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外交”这一主题展开研究。

(2)种子科学史:这一主题主要与农学史相关,已有的研究涉及育种、绿色革命、农业发展、粮食主权、全球运动等问题,例如科学史旗舰级国际期刊Isis在2022年第113卷第3期Focus栏目(Focus: Narratives of Seed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曾有介绍。

(3)科学电影的历史研究:这一主题与科学传播研究相关,例如Isis在2021年第2期Focus栏目曾发表系列文章(Focus: Reusing Research Film and 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Film)。

(4)法律与科学史:通过举例学界如何研究与科学有关的法案,展现了法学与科学史交叉的可能性。

(5)劳工科学史:该主题探索的是劳动和劳工在科学史中的问题,同时涉及经济学知识,是近年来部分国际学者中呼吁重视的交叉问题。相关研究参见Isis 2023年第4期Focus栏目(Focus: Let’s Get to Work: Bringing Labor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ogether)以及国际期刊History of Science的2023年第4期特刊(Science and/as work)。

上述的主题只是国际期刊当中学界讨论主题的冰山一角,但也可以感受到国际期刊对于论文研究内容交叉性的重视。


04 写作


写作是编织论文血肉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自己在课堂学习和实践摸索中不断锤炼。针对论文写作问题,报告人将一篇论文的架构过程拆分为了Title, 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Abstract, Argument, Body, Reference等,从标题取名的准确、文献综述的呈现逻辑、摘要论点的排布,到文章主题字句的英文表达、征引文献的考量等,报告人结合自己过往的亲身经验,将自己的英文期刊写作技巧倾囊相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极致丰富、细节的写作经验和知识分享。


除了对整体文章撰写过程中写作逻辑和技巧的传授,报告人也提醒大家注意英语语言的润色和在文章后期修改过程中需要的事项。


05 投稿



投稿是为研究成果寻找舞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着新的考验。在具体介绍投稿流程之前,报告人先后提出了四个问题邀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都是article吗?”“所有期刊都接受作者投稿吗?”“书评可以投稿吗?”“怎样选目标期刊?”。针对这四个问题,报告人以自身和学术界前辈的实际经历与同学们进行了分享,让大家在具体事例中了解投稿起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除此之外,投稿初期还需要重视论文格式的排版。针对论文的排版,报告人进行了简单的排版软件和文献工具的分享,并请大家要注意阅读目标期刊的稿件指南,做好投稿的前期工作。


对于Cover Letter的撰写,报告人提醒在撰写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设置、措辞以及体量。在出版商和投稿系统方面,报告人归纳了HPS期刊主要的出版商及其投稿系统,并指出相比国内期刊,国际期刊流程的主要差异体现在收稿之后。


修改是投稿过程中的又一重要环节,进入到修改环节意味着文章有着较大的录用可能,主编、编辑和审稿人的意见建议也往往会极大地提升论文的质量。报告人以自己的修改过程为样本,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了修改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对向编辑部和外审专家回复的Response Letter抱有“重视、尊重、有问必答”的态度。


报告结束后,曹琪老师、雷震(John N. Alekna)老师、马大年(Daniele Macuglia)老师、杨李琼老师以及在场多位同学分别就科研论文的撰写、投稿过程注意事项等话题与葛业静老师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在充满热忱与激情的学术交流氛围中,“中国科史哲‘走出去’”青年沙龙分享会圆满结束!




青年沙龙
下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4-11-01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