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第五期:本土,抑或舶来——18世纪欧洲视野下的中国梅毒由来说
时间 12.02 地点 静园一院

12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第五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举行。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科技医史系副主任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甄橙、副教授陈琦及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学者参加了沙龙。本期沙龙的报告人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庞境怡,甄橙担任评议人。

庞境怡的报告首先回溯了梅毒的流行及传播历史。报告认为,尽管溯源中国梅毒起源的研究在学界已不是一个新议题,但目前较少关注历史上关于中国梅毒起源的种种论述,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各种力量的角逐。

http://news.pku.edu.cn/images/2019-12/20980840f96c4752a00adbdebf0d6950.jpeg

庞境怡作报告

报告以18世纪的法国御医阿斯特吕克(Johanne Astruc,1684-1766)的九卷本《性病论》(De morbisvenereis libri sex,英译A Treatise of Venereal Diseases)为主线,重点介绍了18世纪欧洲医学界关于中国梅毒起源的两种学说:一是认为古已有之,源于中国本土;二是认为源于西来的葡萄牙人。事实上,这场关于中国梅毒起源的探讨背后,折射出的是其时欧洲医学界关于自身梅毒起源的认识。在当时的欧洲,无论是美洲带回说,抑或旧大陆起源说,双方都无法给出明确的证据予以佐证。这场关于中国命题的探讨,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向欧洲呈现了关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梅毒认识,另一方面也可看作是欧洲对于自身梅毒起源争论的另一个战场。这场有关梅毒源起的争论,早已不是简单的医学问题。

http://news.pku.edu.cn/images/2019-12/0637098f60a142a0a20afaeed81878ac.jpeg

甄橙评议

甄橙指出,梅毒作为医学史研究的古老话题,如何做到“老题新做”和“小题大做”,对于研究者可谓训练和考验。一般来说,医学史研究的“新”要在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上有所体现,庞境怡的报告为同学们带来了启发。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正值康乾盛世,本场报告虽然是从18世纪欧洲视野下考察中国的梅毒由来说,但是欧洲的存在不能脱离世界,因此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应该关注到18世纪的中国、亚洲、美洲与欧洲之间的关系对于疾病认知的影响。本场报告以疾病为讨论对象,而研究疾病史需要研究者必须储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和常识,才能够对医学的核心问题准确把握,也能够对不同历史时期看上去对疾病的错误理解加以识别。医学史研究应该追求客观中立,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评论研究对象。报告中谈到“著者立场”,作为研究者要注意在文献阅读和事件陈述中保持清醒和中立的立场,医学史研究需要证据支撑,提供“无懈可击”的证据固然重要,但困难重重,因此在展示文献证据的同时,研究者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结合语言转译、表述方式和历史语境,做出清晰的判断,努力得到客观的结论。

http://news.pku.edu.cn/images/2019-12/d2c889b7609d4f2b923880eead806f33.jpeg

师生合影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简介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旨在为北京大学科技医史和科哲青年学者打造一项集学术成果展示、科研经验分享、思想砥砺碰撞等目标于一体的长效交流机制。沙龙报告人均为北京大学科技医史和科哲方向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等,评议人由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学者担任,诚挚欢迎对科技医史和科哲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人莅临沙龙。

青年沙龙
上一篇
来源:北大新闻网 2019-12-04
下一篇
来源:北大新闻网 2019-12-04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