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范发迪教授莅临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学术座谈会
时间 地点

10月23日上午,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范发迪教授应邀访问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为欢迎范发迪教授到访,同时听取范老师对我系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的宝贵意见,我系特别举行了一次热烈而隆重的学术座谈会。会议由系主任张藜教授主持,全体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及各年级学生共同参与。

张藜教授在欢迎致辞中介绍了本系的机构建制、招生与教学情况,并回顾了我系此前曾数度邀请范发迪教授做线上讲座、学术报告。她指出,范老师的多部论著被列为我系硕博士必读文献,其敏锐的思辨性和广博的学术视野带给师生重要启迪。此次能够邀请范老师亲临现场,对全系师生而言都是一次弥足珍贵的学习机会。

范发迪教授表示,时隔多年,终于来到北大和科技医史系的师生欢聚一堂,看到他们如此年轻而朝气蓬勃,内心非常感慨。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开展自由而深入的学术对话。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多位老师首先向范发迪教授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雷震(John Alekna)主要研究19世纪信息与知识史,目前关注改革开放后的电话系统发展,以及一位入藏赴印考察的晚清冒险家黄楙材与他所构筑的知识交流网络;

马大年(Daniele Macuglia)主要研究计算方法的历史,聚焦1970至1980年代分子模拟领域的科学家群体,探讨其科研实践与知识体系的形成;

曹琪关注20世纪科学教育及其传播的媒介、空间、场所等要素,目前正尝试在全球“寓教于乐技术”(Edutainment technology)的语境下解析中国“电脑学习机”的技术媒介实践。

之后,三位博士后研究员也分别介绍了研究进展:

葛业静长期致力于天文学史研究,目前重点关注新中国时期天文学的国际科技合作;

杨李琼此前关注古希腊医学和早期中医学的比较研究,目前正在梳理古希腊医学知识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转化;

彭繁的研究涉及地学史与科学教育史,目前正基于“未来科学大奖”委托项目开展中国民间科技奖励体制与文化的研究。

多位教师在交流中对范发迪教授既往给予的学术支持表达了由衷感谢。雷震特别感谢范老师为其新书 Seeking News, Making Chin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Mass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撰写书评(刊载于Transvers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第17期);葛业静则感谢范老师在她2022年申请科学史学会项目以及2023年在 Technology and Culture 期刊发表论文过程中给予的帮助。范老师为各位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鼓励大家持续推进研究。

随后,来自多个年级的二十余名学生汇报了各自的论文选题与研究进展,涵盖从经典科学知识史到当代科技实践的广泛议题:

经典科学知识史议题:如马泽宇(25级博士生)关注清中期乾嘉学派对传统天文算学的整理;杨欣童(25级博士生)研究牛顿代数学体系;

20世纪科学技术的政治与知识实践:胡潇月(21级直博生)与博尔琛(22级博士生)分别从地球物理学与气象学角度研究“数据外交”;雷煜(22级博士生)关注美国物理学家塞缪尔·高兹密特(Samuel Goudsmit,1902-1978)在二战结束后的科学政治、情报活动;王清影(23级博士生)探讨环境风洞在环境科学知识生产中的作用;许珵淏(24级博士生)围绕色谱、核磁共振等化学仪器实践解构中国的“实验室生活”;周宇(23级硕士生)围绕北京大学计算机语言学所关注中文信息处理的技术史;张奚晨(24级硕士生)考察中国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历程;

物质文化史、动物史、技术史:廖元植(22级博士生)关注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四川地区的印刷文化史和印刷技术史;吉祥(24级博士生)关注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非人类物种及其与人类世界的互动;甘鹏祺(24级硕士生)想要探讨近现代印刷与流通中的物质条件;郑宗宇(24级硕士生)研究改革开放后电冰箱作为日常技术的演变历程。

在自由交流环节,彭繁博士后首先就如何构建个人研究体系向范发迪教授请教。众所周知,范老师的研究横跨晚清至现代,涵盖博物学史、全球知识流动、公民科学与大众科学等多个领域,并在每个方向上均发掘了重要的前沿议题,学术体系宏大且思想深邃。

范发迪教授回顾了自己初入科学史领域时,国际学界对非西方议题关注有限。他与王作跃、胡大年等学者相互支持,分别从全球体系、物理学史与中西科学交流等方向拓展研究,共同推动科学史研究的跨国界与跨文化对话。自己则从对博物、动物转向的研究兴趣出发,逐渐生发出各类议题。

24级博士生吉祥就“如何透过人类文本捕捉非人类物种的主体性”进一步提问。范老师指出,研究者应审慎对待历史行动者的认知框架与现代科学观念之间的张力,尊重历史语境中对“生命”与“物种”的本土理解,同时可结合当代生态与媒介理论视角展开分析。

交流之中,范发迪教授妙语频出,座谈在轻松、愉快而发人深思的氛围中展开。范发迪教授表示,此次座谈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我系师生所关注的研究议题新颖且富有活力,兼具学术价值与国际视野。他积极鼓励师生尽快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投稿至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并建议同学们积极申请各类国际奖项与资助;同时期待在2026年于爱丁堡举办的欧洲科学史学会与美国科学史学会联合会议(2026 ESHS/HSS Joint Meeting)上与更多师生相会。会后,师生纷纷表示本次交流开阔了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灵感,可谓受益匪浅。


科学·文明
下一篇
来源: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2025-10-31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