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践 | 走进科学家博物馆:一堂跨越时空的科技史实践课

2025年11月4日,科技医史系开设的两门课程——《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生专业课和《科技史上的北京大学》本科思政类选择性必修课的同学们,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富有深度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专题讲解、展览观摩与互动交流,同学们在科技历史的现场中感受科学家的精神血脉,完成了一堂跨越时空的生动课程。

活动第一项由孟令耘副主任详细、系统讲解“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孟副主任回顾了这一始于2009年的国家工程——面对当时两院院士均已高龄的现实,国家启动了对老一辈科学家学术资料的抢救性采集。历经十余年努力,现已形成涵盖694位科学家和14个团队专题、实物资料15.9万件的庞大收藏与教育展示体系。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展览选题策划、资料开放获取等问题与孟副主任深入交流。当讨论如何策划“科学家学风展”等特色展览时,孟副主任表示,除常规的人物纪念展外,博物馆注重从馆藏中挖掘新视角,通过科学家在学术规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真实故事,让观众思考“如何扣好学术第一粒扣子”。

第二项活动,由张藜教授为师生讲解“共和国的脊梁”主题展览。该展览作为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核心陈列,以190余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实物、400余张图片,系统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砥砺奋进的历程。

张教授引领同学们从展品细节入手,链接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研究问题意识。她在讲解中特别注重以展览中的实物资料为例,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史料的图文细节,理解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并思考不同时期史料之间的相互关联与印证。她在讲解中指出:“这次实践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将课堂上相对抽象的知识,通过博物馆的实物、图像与空间,转化为同学们眼前具体、可感的叙事。”

随后,师生们进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馆藏库,这是本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馆藏部负责人董亚峥处长的的引导下,同学们聚集在密集储藏柜之间,仔细观看采集工程启动十五年来积累的丰富成果——整齐排列的档案柜中,科学家的手稿、书信、日记等珍贵史料均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编目与保管。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这项国家工程的系统性与专业性,对孟副主任讲解的采集工作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活动的第三项,师生集体参观了《为国铸剑: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事业》专题展览。今年正值钱学森归国70周年,该展览通过近80件实物和70余幅照片,系统展现了这位科学巨擘如何带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建立卓越功勋。展览生动诠释了钱学森“党有所呼、我有所应,国有所需、我有所为”的崇高精神,为同学们理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提供了具体载体。

在最后的自由参观环节,同学们分别观看了“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科学家”和“科技之光耀方寸——中国科学家与科技成就邮票展”。前者鲜活展示了抗战时期科学家群体在艰苦条件下的坚守与贡献;后者则通过266套精选邮票,以方寸之间的艺术呈现了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到今日辉煌科技成果的发展历程。两个展览从不同维度拓展了同学们对科学与社会、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解。

此次博物馆实践教学,通过史料、实物与空间的交融,将课本中的科技史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共情的立体叙事。正如张藜教授在活动总结时所言:“只有当同学们站在科学家的手稿前,聆听他们当年的故事,历史才真正活起来——这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精神的传承。”


信息动态
下一篇
来源: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2025-11-12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