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9日至7月5日,第27届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2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达尼丁校区举办。国际科学技术史大会每四年举办一届,是世界科技史领域内最重要的学术盛会。
在本次大会中,张藜教授与曼彻斯特大学Aya Homei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罗兴波教授共同发起专题讨论会“The Flow of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Materials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Diplomacy: Focusing on Asia”(科技外交视域下20世纪知识、技术与物质的流动:聚焦亚洲)。本专题讨论会下设三个研讨专场,由三位联席主席分别主持。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外七所高校的十位学者与会作报告,现场讨论热烈。我系讲师曹琪、博士后葛业静、博士生博尔琛(线上)和胡潇月(线上)参加了该专题讨论会并作报告。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博士生博尔琛(线上)报告题为 “From Secrecy to Openness: Science Diplomacy and the Epistemological Shift in Meteorological Data Sharing in Early PRC (1949–1956)”。报告追溯了气象数据如何从被视为高度机密、仅以情报形式传递,转变为以明码传输,并逐步实现对外共享;同时探讨了冷战期间我国所构建的替代性的区域气象合作网络。该案例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冷战时期中国在国家安全、科学发展与外交战略之间的复杂权衡。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博士生胡潇月(线上)报告题为 “Data Flo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Diplomacy: China’s Geoscientific Data Exchange (1957-1988)”。报告聚焦于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数据交流活动。通过总结该时期中国获取国际科学数据的主要途径,报告从科技外交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这些途径在不同外交环境下重要性的动态变化,进而揭示了地缘政治关系对科学发展的深刻影响。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博士后葛业静报告题为 “Broadcasting to the South Pacific: Creating the Ocean-Going Timing System for Test-Firing China’s First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该报告依据大量的科技档案、国防外交资料以及公开报道,在冷战两大阵营博弈的背景下考察了新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这项大规模国防科技试验计划的授时历程,旨在阐释时频同步技术如何参与国家核力量的构建。报告指出,目标靶场从考虑南印度洋转向南太平洋反映出外交格局的变化,中国的核外交重塑了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力量平衡。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李洋(线上)报告题为 “Globalizing Socialist Pharmacy: Chinese Antibiotic Diplomacy and the Rise of Affective Archive during the Cold War”。通过分析中国、苏联、朝鲜与罗马尼亚四国间的互动,报告展现了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第三世界国家间抗生素技术跨国交流的动态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冷战科技外交对社会主义治理模式演变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副教授刘欢报告题为 “The Art of Negotiating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nd Standards: The Governance of Synthetic Bi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s a Space for Diplomatic Engagement”。报告通过调查亚洲国家在合成生物学治理方面的实践案例,结合科技外交深入探究合成生物学全球治理共识的生成逻辑和行动方案,考察合成生物学治理的国际准则以及具有凝聚力的国际共识的形成。报告还展示了协商国际共识准则的艺术如何拓展对当前科技外交史的研究。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讲师曹琪报告题为 “Contending in the World of Robotics: An Examination of the Ex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Chinese Robot Technology in the 1980s”。报告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的机器人技术置于冷战时期控制论、自动化技术与威权政治的张力背景中讨论,分析外部资源对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整体决策与路径的影响,并尝试探讨在意识形态争议背景下,具有说服力的技术叙事如何得以构建。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生周姿吟(Jean Tzu-Yin Chou)报告题为 “Technical collaboration, institutional leadership, and partnerships of Singapore in Southeast Asia: BCG vaccination campaign, SATA, and Singaporean Vaccination Diplomacy, circa 1960s-1980s”。报告通过对档案资料与机构记录的分析,介绍了20世纪60至70年代初新加坡的卡介苗(BCG)接种运动及其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接种外交”,由此展示卡介苗接种项目为新加坡带来的外交优势:新加坡此次科技外交的成效已超越公共卫生领域本身,进一步强化了该国在东南亚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
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谷晓阳报告题为 “Revisiting Insulin Shock Therapy in China: A Reflection on Soviet Influence and Psychiatric Progress”。报告结合档案史料与口述访谈,系统梳理了胰岛素休克疗法在中国从引入、推广到逐步退出临床的完整脉络,重点分析了苏联医学、巴甫洛夫学说与唯物主义对中国精神病学研究与实践的深刻影响。报告强调,中国在20世纪中期坚持采用并研究该疗法,不仅体现了当时医学界认可精神疾病器质性基础的普遍取向,也反映了医学界在面对国际学术潮流与本土实践之间的独特回应。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张金淼报告题为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National Needs: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 (ITER) Organization”。通过考察中国申请加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历史进程,报告认为这一案例为理解国际科技合作的战略意义提供了宝贵视角:国际科技合作既是外交工具,也能推动本土科研项目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此类合作往往承载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刘年凯(线上)报告题为 “Industrial Exhibitions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 Foreign Industrial Exhibitions Held in Beijing from 1953 to 1986”。报告详细考察了1953—1986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英国、丹麦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举办的工业展览会的历史,它们多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外国相关机构共同举办。报告认为,在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是新中国科技外交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未来值得深入研究。
近年来,“科技外交”(science diplomacy)概念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关注,为科学史研究者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框架,其在当代科学史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也已得到阐明。本专题讨论会旨在运用科技外交的分析视角,揭示20世纪亚洲知识、技术与物质流通所涉及的外交图景,尤其聚焦那些在传统研究中隐而不显、但在当下科学史领域亟需正视的重要议题。专题讨论会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现场听会,氛围活跃、互动频繁,充分体现议题设置的国际视野,为后续跨区域的学术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张藜教授团队在中国首倡“科技外交史”研究领域并积极投入国际交流与合作,带领北大科技医史系作为七个国际团队之一,承担欧洲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开展当代中国科学数据流动的历史等具有高度开拓性、独创性的研究。近年来,团队围绕新中国科技外交实践的重要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已在中外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并组织专辑。截止目前,北大科技医史系已组织相关国际研讨会三次,在科技外交史研究的理论框架、论域构建和议题发掘方面作出了有效示范。
大会期间召开了国际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联合会科技史分部(IUHPST/DHST,简称“国际科技史学会”)换届大会。张藜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组织带领中国代表团参与换届投票,选举产生了国际科技史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兴波教授连任该组织理事会执委,为新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