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研究前沿讲座
伍连德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图1伍连德
伍连德(1879-1960),著名医学家,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创始人,1910年带领扑灭“东北鼠疫”。同时,在他的推动下,今天口罩的原型——“伍氏口罩”——被广泛用于疫情防控,影响深远。
在2022年9月15日的科技史前沿讲座中,北大科技医史系助理教授张蒙老师以“伍连德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为题,对伍连德的现存史料和相关学术史做了全面介绍,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首先,张老师简要回顾了伍连德的生平。伍连德于1879年出生于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槟榔屿(当时属于英国海峡殖民地),祖籍广东,17岁进入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Emmanuel College, Cambridge)学习医学,1899年毕业后在英国圣玛丽医院(St Mary’s Hospital)实习。1902-1903年,他先后在英国、德国和法国的细菌学研究中心学习热带医学和细菌学。
关于伍连德是否早期就有学成后回马来亚的想法,张老师认为还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倾向于认为伍连德年轻时就想要学成后返回故乡,但一些材料又表明他其实早就想到中国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马来亚彼时被英国殖民、华人的上升空间受限,同时他也可能在剑桥时就听说清政府正在施行新政,可以发挥他的才能。
1904年,伍连德回到槟榔屿,积极从事社会改革活动,主张男子剪辫、女子接受教育。1907年,他接受清政府聘请,到中国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1910年末,东北鼠疫爆发。彼时东北地区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中日俄三方势力纠缠不断,无法在东北实现统一的防疫政策。在此形势下,伍连德被委派为哈尔滨防疫总医官,参与东北防疫。此皆因他已在医学界崭露头角,作为代表可抗衡日本以北里柴三郎为首的代表团和俄国的鼠疫专家,从而保障清政府在东北的利益。上任后,他主导的防疫工作极为出色,在四个月内就稳住了鼠疫形势。1911年4月,他代表清政府召开万国鼠疫大会。1912年,清政府在东北设立北满防疫处(1916年后改名为“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伍连德一直担任处长。
东北鼠疫后,伍连德投身于中国的医学体制化建设:1915年主导建立中华医学会,1918年创立北京中央医院。1920年代先后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和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0年任上海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技监,兼任上海海港检疫所所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伍连德离开了中国,返回故乡槟榔屿,在此长住。
接着,张老师介绍了与伍连德研究相关的史料,包括年报、《肺鼠疫论集》(A Treatise on Pneumonic Plague)、《霍乱:中国医疗专业手册》(Cholera: A Manual for the Medical Profession in China)、《海港检疫报告》、《鼠疫概论》、《中国医史》(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鼠疫斗士》(Plague Fighter: The Autobiography of a Modern Chinese Physician)等。
伍连德担任防疫处处长期间,非常重视防疫资料的汇总,他希望通过出版这批年报来证明肺鼠疫源于中亚,而不是热带医学界传统认为的中国和印度次大陆。这批资料对研究伍连德在东北防疫时期的实践和思想都有重要意义,现藏于伦敦惠康图书馆(Wellcome Library)。
《肺鼠疫论集》在1920年代由国际联盟资助出版,系统论述了伍连德对肺鼠疫及其防治的观点。其中还提到了口罩的历史,伍连德认为口罩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17世纪鸟嘴面具时期,但东北鼠疫之前人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口罩的重要性。从中也可看出伍连德的编史学有辉格史倾向。
《霍乱:中国医疗专业手册》是一本实用手册,其中伍氏强调了霍乱在中国产生的危害远远高于鼠疫,并介绍了其发现、防治的方法。
《海港检疫报告》是伍连德在1930年代在上海时的报告,目前学术界研究不如东北鼠疫多。
《鼠疫概论》大体是《肺鼠疫论集》的中译本,但是作者变成了四个人,分写不同的章节。我们因此可以得知,《肺鼠疫论集》作者也可能不仅伍连德一人,将其作为史料研究时要谨慎一些。
图2《鼠疫概论》
《中国医史》(中译本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于1932年出版,分上下两篇,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医学(上篇)和近代以来西洋医学的传入(下篇),对研究伍连德本人的医学史思想有重要价值。
对于伍连德本人为何要编写一部医学史,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陈琦老师认为伍连德是受到了美国医学史家嘉里逊(Fielding H. Garrison)的刺激,因为后者在其1913年出版的《医学史》(History of Medicine)一书中“描写中国医学的内容竟然只有一段,而且还多有贬低之意”。出于民族主义目的,伍连德撰写了《中国医史》。除此之外,张老师也注意到伍连德在看到嘉里逊的书之前就关注到医学史的重要性:伍氏在英国读书期间很可能也学习过医学史方面的课程,在北京的时候则注意到了新奇的医疗方法,在槟榔屿时期受到社会改革思想启发、深入参与到华人社会的改良风潮。总之,伍氏把医学史看作保存中国传统的一种尝试。
伍连德自传《鼠疫斗士》英文版于1959年出版,中译本于2011年出版。他在此书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提到了剑桥留学、东北鼠疫、海港检疫等重要问题。张老师指出,回忆录作为史料固然有其史料价值,但经过传主的二次加工,需要批判性研究,与其他材料对照。如书中伍氏自述曾积极游说国民政府颁布解剖合法条例,而将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努力一笔带过,但目前的学术研究表明后者在其中其实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图3 《鼠疫斗士》英文原版
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鼠疫斗士》的写作是否曾受到李约瑟的影响。伍连德与李约瑟有同门之谊,关系匪浅。伍氏曾将该书书稿寄给李约瑟,而后者非常喜欢在书上做批注。但现藏于剑桥李约瑟研究所(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的书稿上却并没有李约瑟的批注笔迹,该书与李约瑟的关系暂时还未得到很好的解答。
接着,张老师简要介绍了有关伍连德的人物研究《伍连德研究:经验、书写、认同》、文学性传记《国士无双伍连德》[iii]、伍连德女儿伍玉玲所编的纪念照片集《纪念伍连德博士:鼠疫斗士》(Memories of Dr 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随后重点关注有关伍连德的专题研究。杨详银老师等最早指出伍连德在海港检疫时期面对国际同行和国内同行有两套说法。面对中国学者时,他强调民族主义,以“争主权”、“雪耻”等宣示合法性。面对西方同行时,他则不提民族主义,转向合作立场。体现出中国近代以来的混合性现代建构。医学史思想方面,鲁大伟(David N. Luesink)认为伍连德在《中国医史》中处理古代与近代的连续性时出现问题,反映出他写作的内在矛盾,即一方面认为中国古代医学辉煌灿烂,另一方面又认为其存在诸多问题。
“伍氏口罩”是张老师的研究方向之一,在新冠疫情后越发成为热点问题。克里斯多斯·林特里斯(Christos Lynteris)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伍连德应用视觉呈现挑战了人们对传染病的传统认知,自此口罩成为现代理性的象征。他的文章在疫情后广受关注。但克里斯多斯主要运用伍氏自传进行分析,对“伍氏口罩”的诞生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张蒙老师则利用东北鼠疫时期更广泛的原始史料,结合对伍连德自述的批判性分析,指出今天所谓的“伍氏口罩”经历了从“呼吸器”到“奉天口罩”再到“伍氏口罩”的变化过程,而“奉天口罩”实为东北鼠疫时期中国医师的集体发明。
图4 克里斯多斯一文的影响
此外,史料集和整体性研究也有进展。《伍连德及东三省防疫资料辑录》收录了伍连德本人及东北防疫时期的资料,尤其是包含大量东北地方报刊,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孙世伦(Wayne Soon)将此前研究较为割裂的1910-1911年东北防疫和1930年代海港检疫联系起来,形成了连贯的叙事。
最后,张老师指出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包括伍连德早期在欧洲的科学研究、伍连德在槟榔屿从事社会改革的活动、伍连德的医学史研究、伍连德与日常科技史。
在问答环节,本系的陈昊老师回应了张老师提出的伍氏医学史的研究问题,张藜老师补充了《鼠疫斗士》中译本出版时编入历史图像资料的考量。同学们也就口罩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接受史、伍连德的民族主义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参考文献
[1]陈琦:《王吉民、伍连德的〈中国医史〉及其中译本》,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年第1期,第53–55页。
[1]金东英、马学博:《李约瑟与伍连德的诚挚友谊》,中华医史杂志,2013年第6期,第378–379页。
[1]陈雪薇:《伍连德研究:经验、书写、认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联合出版,2014年。
[1]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1] Yu-Lin Wu: Memories of Dr Wu Lien-Teh: Plague Fighter, 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1995.
[1]杨祥银、王鹏:《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伍连德对收回海港检疫权的混合论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第51–60页。
[1] David N. Luesink,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Empires, Transnationalism and Medicine in China, 1908-1937”, in Uneasy Encounters: The politics of Medicine and Health in China 1900-1937, Peter Lang AG, 2009.
[1] Christos Lynteris, "Plague Masks: The Visual Emergence of Anti-Epidemic 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 Medical Anthropology, vol. 6(2018), pp. 442–57.
[1]张蒙:《“伍氏口罩”的由来》,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2期,第148-159页。
[1]李冬梅主编:《伍连德及东三省防疫资料辑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
[1] Wayne·Soon, Global Medicine in China: A Diasporic Histor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