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出席由南方科技大学、腾讯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三届“青年科学家50⟡论坛”。本次论坛以“聚焦原创,突破边界”为主题,论坛上,韩启德院士发布重磅研究报告《“科学探索奖”的特征与创新》,并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的巅峰对话。
“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科学探索奖的创新探索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奖项专门面向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截至2023年,“科学探索奖”已累计资助248位青年科学家。
鉴于“科学探索奖”持续累积的激励效应与社会影响力,2022年,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联合腾讯“科学探索奖”项目组,共同发起了“基于‘科学探索奖’的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项目。试图将科学探索奖及其获奖人群作为一个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研究样例,深度剖析“科学探索奖”作为一种新兴科技奖励的体制创新经验;通过追踪式地观察以“科学探索奖”获奖群体为代表的当代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学术成长历程,发掘背后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为当前中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激励提供参照。目前,该项目初步完成了为期一年的先导研究,各项研究计划仍在持续进行中。
作为对该项目阶段性成果的首次公开展示,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发表了题为《“科学探索奖”的特征与创新》的研究报告,从“科学探索奖”的体制特征、获奖群体特征、下一步值得探索的问题等若干方面系统回顾了“科学探索奖”过去五年的体制探索实践,并开创性地指明了下一步应重点探索的若干方向。
韩启德院士发表《“科学探索奖”的特征与创新》报告
韩启德院士在报告中指出,作为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社会公益性奖励,“科学探索奖”的设立顺应了全球青年科技奖励的发展趋势,具有奖励额度高、支持时间长、资金使用无限制、开放、评审和监督机制完善等体制特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
为了观察“科学探索奖”获奖群体及其研究领域的特征,本报告采用了目前通用的h指数、高被引等学术指标对其学术贡献进行测度,可以发现获奖群体整体学术表现优异。同时,由于该奖项将“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作为内在价值,获奖领域中有相当大的比例都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基础研究成果占据绝大多数,科学探索奖希望通过持续激励使其在未来能够获得应用。
在报告的最后,韩启德院士提出了当前科技奖励体制值得深入探索的若干问题,例如“是否要向更需要的人群倾向”、“如何更早更全面地发现人才”、“如何鼓励‘冷门绝学’和颠覆性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推荐和评审质量”、“如何促进科学传播和向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等。
韩启德院士指出,“‘科学探索奖’围绕三个问题:发现人才、激励人才、培育人才,把这三方面做好了,奖项就能越办越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共话“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
围绕报告中所引申出的若干问题,在随后进行的对话环节中,韩启德院士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窦贤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就“如何发现和支持卓越创新青年人才”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度讨论。
三位重量级科学家共话“人才之道”
对话当中,三位科学家主要围绕“科学人才培养中怎么发掘‘潜力股’”、“好的科学奖励体系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改革和优化科学奖励的评审机制”等话题各抒己见。潘建伟院士提到,科学人才培养当中“最重要是兴趣驱动,这是我们组建队伍时非常强调的,作为老师要尊重青年人的兴趣,帮他们找到适合做的事”;窦贤康院士向青年一代发出了“这一代人真正要实现中国科学界的重要工作,在一定阶段中要定下心来,远离一点世间的喧嚣”的期望;韩启德院士表示,“科学是有‘共同体’的,大家兴趣相同、目标一致,慢慢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方向,形成了学科的范式”,“为什么‘科学探索奖’可以成功,原因之一是科学家说了算。科学的评审和评价要由‘科学共同体’来决定。”
“青年科学家50⟡论坛”是为“科学探索奖”获奖人提供的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是目前国内科学界阵容最强大、领域跨越最广、影响力最大的青年科学家学术交流平台之一。本次论坛汇集了超过50位两院院士,20位大学校长、副校长,50多位新基石研究员,近200位“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再次成为引发学界与媒体热议的热门话题。
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还将持续开展针对这一议题的学术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研究工具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口述访谈等路径积累丰富的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研究资料,以期对科技奖励制度、科技人才、科学教育等相关领域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