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死亡是失去,也是馈赠

3月26日,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死亡是温暖的”为主题,邀请医学专家、医院管理者、医学人文学者、殡葬从业者等共同探讨如何面对疾病和死亡,如何帮助疾病终末期患者度过最后的时光。

论坛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以“生死的沉思”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近年来,人们对死亡相关问题的探讨由忌讳到热烈,这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死亡是温暖的”,这句话似乎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因为死亡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痛苦的、绝望的,甚至是恐怖的。最近几年,我读了不少关于死亡的书,也亲身经历和看到一些事,逐渐感觉到死亡确实可以是温暖的。

无价的感动和真情 便是死亡永恒的馈赠

3个月以前,我们北医的生物化学家童坦君院士因为摔倒溘然长逝。我和童老师相识40年,亦师亦友,他的离去让我非常悲伤。我们自发在北医举行了一次追思会,追忆他的重大贡献、自主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坦荡的君子之风。他一生培养了上百位研究生,既对学生们严格要求,又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许多学生虽然离开童老师多年,但仍然对童老师有很深的感情,听他们含着热泪讲述和童老师的故事,我的心里涌起一阵阵暖流。这不正是童老师去世所带来的温暖吗?童老师的去世是失去,也是馈赠。我们在对他的追忆中,收获了无价的感动和真情,这便是死亡永恒的馈赠。

今年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原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彭瑞骢诞辰一百周年。我们正在筹备纪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时回忆起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想起他对我的关爱,心里不仅有伤感,还有浓浓的暖意。正是在这无尽的追思中,我收获了这位长辈给予我的持久的温情。

前几天,我的一位同事刚刚送别了他的父亲。这位同事因平时工作繁忙而疏于照顾远在东北的父母,有幸在父亲生命的末期回到父亲身边,细心照顾了一段时间,内心饱含感恩。他每天替父亲擦洗身体,想起儿时母亲为自己洗澡时的脉脉温情。陪伴和送别父亲的过程重塑了这个家庭的亲密关系,使得原本被家里人排斥的弟弟与大家亲热起来,亲朋好友也难得聚在一起。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对以往所有的委屈表示释怀,对他的母亲流露出平时少有的温情,一家人在家中一起度过了难得的温馨时光。我想,这样的告别充满着彼此间爱的馈赠,是温暖的。

前不久,我发起了一个殡葬工作座谈会。近年来,我国的殡葬文化出现了可喜的进步,传统的遗体告别仪式越来越多地变为顺应逝者生前爱好的纪念活动,告别现场的灯光和色彩变成了暖色,遗体化妆力求还原逝者安睡时的状态,对骨灰和遗物安放也有了很多创新方式。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安顿好逝者,了却逝者未了的心愿,与此同时,也慰藉亲属的悲伤和痛苦,体现死亡的温度和温情。

死亡既是有形的躯体的消陨,也是无形的生命与爱的馈赠。从宏观的层面来说,在有限资源下,任何生物都需要通过上一代的死亡来保障下一代的新生,并由此实现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而保障这个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实现物种的长期存续。从这个角度来看,死亡是逝者对生者的生命馈赠。而从微观层面来看,死亡勾起生者对死者的怀念,想起他们在世时的贡献,念起他们在世时的好,感悟到人生的意义。而死者能在临终前了却一些平时未尽的心愿,享受亲人加倍的照顾、谅解和眷恋,这样的相互馈赠难道不是温暖的吗?

要知生死,必须理解生命,想通我们为什么而活

人本能地恐惧死亡。我认为,生和死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两面,要知生死,必须理解生命,想通我们为什么而活。我们很难单靠理性破解生死问题,更大程度上还得靠感悟、靠情感、靠共鸣。生死问题不仅是一个哲学的理性命题,还是一个有温度的感性问题。

最近,ChatGPT的发布引起了轰动。我请一位朋友替我问了它一个问题:“我已经78岁了,我很怕死,怎么办?”它回答:“作为人类,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生命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尝试让自己生活得更有意义,更值得珍惜,更好地享受自己的生命。”ChatGPT从保持积极心态、关注身体健康、寻找兴趣爱好、维系社交网络和关注心理健康五个方面,提出了可以帮助我更好地度过晚年生活的建议。这样的回答从内容来看可谓完美,令人称奇。但是,它说的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丝毫解决不了我怕死的问题。

我最近读到了李泽厚先生在《哲学探寻录》中的一段话。李先生写道:“慢慢走,欣赏啊。活着不易,品味人生吧。‘当时只道是寻常’,其实一点也不寻常。即使‘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它融化在情感中,也充实了此在。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死亡,克服忧、烦、畏。只有这样,‘道在伦常日用之中’才不是道德的律令、超越的上帝、疏离的精神、不动的理式,而是人际的温暖、欢乐的春天。它才可能既是精神又是物质,是存在又是意识,是真正的生活、生命和人生。品味、珍惜、回首这些偶然,凄怆地欢度生的荒谬,珍重自己的情感生存,人就可以‘知命’;人就不是机器,不是动物;‘无’在这里便生成为‘有’。”李泽厚先生的这番解读,赋予死亡禅意和诗意,让我心中溢出一股暖流。

清明又至,冬去春来。人的生命诚如四季,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自当壮烈,死并不凄惨。死亡可以是温暖的。

本文摘编自韩启德院士在“2023第五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的演讲

信息动态
上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3-04-04
下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3-04-04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