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召开新学期科研工作会议

2023年3月3日上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2023年春季学期科研工作会议在静园一院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由5位在站博士后交流各自的研究进展,并由系主任张藜教授向师生介绍本学期系内研究计划。会议由张藜教授主持,系内教师、博士后及部分同学列席会议。

博士后研究汇报与交流

(1)邢云博士的报告主题是“中日两国地理近代化的比较研究”,主要探讨西方地理学在19世纪中叶逐渐传入中国后,为传统地理学带来的“新知识”与“新范式”。他目前重点关注两代地学家群体,即以邹代钧、张相文为代表的第一代和以翁文灏、竺可桢为代表的第二代。同时将近代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与迅速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日本相对比,考察不同土壤之下“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2)马志谦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基于‘科学探索奖’的中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他基于大量的数据开展科学计量学研究,运用学术群体参与、高被引、h指数等多种指标,分析了科学探索奖获奖群体在学术界所获得的认可情况,并结合分析框架对其研究方向的基础性和前沿性进行了剖析。他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尝试将对科学探索奖的研究与我国科技奖励体系相联系,与经典理论形成对话;

(3)张井飞博士的报告主题是“李四光学科交叉思想初探”。他认为,地质力学是李四光学科交叉思想结出的硕果,而在板块构造理论兴起之后,地质力学的影响却归于平静。他尝试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对这一学科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剖析,结合两种大地构造理论的生长环境,从科学内史视角探索其中的深层原因;

(4)邓妙怡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北京大学超导物理研究发展历程”,试图以北京大学为切入点,揭示在二十世纪国际超导物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超导物理研究从落后到追赶,再到与国际接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发展特征。她通过解析北京大学从事超导物理研究的专家学者所发表的原始科研文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口述史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梳理了北京大学超导物理研究不同阶段的研究方向与成果,从内史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大学超导物理对凝聚态物理发展的推动作用。

(5)鲁世林博士的报告题目是“基于实验室史的基础学科国家级实验室特色发展路径研究”,该议题延续了他在硕士与博士阶段一直关注的国家级实验室建设问题,前期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科学技术史等角度进行探索,目前他计划以选取若干典型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史的案例研究,通过跨学科方法对国家级实验室建设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科研计划介绍

张藜教授向全系师生介绍了上半年系内科研工作计划,学术研究项目主要包括:中国科协—北京大学(联合)科学文化研究院框架下的科研项目,腾讯公司委托课题“基于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李革-赵宁基金支持下的“北大理科与中国现当代科技发展历程”项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联合采集项目,欧盟EU Project NEWORLD@A科技外交项目等;科学传播类项目主要包括: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中心委托的科学文化传播项目,以及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活动专项课题等。张藜教授还对已结题和即将结题的课题成果进行了介绍,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实践之中。


韩启德院士总结

最后,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对本系的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点殷切期望:

第一,注重科研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加强讨论,集思广益,合力开展科研项目;

第二,立足科技史,注重对史料、史实的分析;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积极回应对现实有所启发的重大问题;

第三,除了参与集体课题外,每个人要有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将个人研究与课题有机结合,在参与课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获。

本次会议引发了师生的强烈兴趣,现场讨论气氛热烈。预祝今年本系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再创佳绩!

信息动态
上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3-03-04
下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3-03-04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