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

2020年1月7日上午,北大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101会议室召开。首届学术委员会由许智宏主任,饶毅、刘钝副主任,以及韩启德、张藜、张大庆、周程、朱星、吴国盛、武力委员组成。本次会议上,科技医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院士向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张藜教授汇报了一年来本系各项建设进展,全体委员讨论了系近期重点工作和未来工作方向。

图1系主任韩启德院士为学术委员主任许智宏颁发聘书

张藜教授首先回顾了科学文化研究院和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的创建历程,以及目前的组织架构。2018年12月,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2019年4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揭牌成立。自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在系主任(院长)韩启德院士的带领下,按照“六个一”工作目标,以打造北大科技史学科特色、树立国内学科带头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为工作重点,稳步推进系院建设的各项工作。

张藜教授总结汇报了2019年的院系学术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教学情况,以及2020年的院系建设计划。第一,举办“科学·文明”系列讲座,打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沟通对话的平台。这个系列由科学史系与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策划,邀请海内外科技史及科学人文交叉领域的一流学者,就科学与文明视域下的重要话题展开讨论。第二,创建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负责人联席会制度,形成国内学科交流网。联席会计划每学期召开一次,参加会议的全国27个学科点对此倡议积极响应。12月21日,科学史系承办首次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负责人联席会,来自全国28个高校学科点共53人参加会议。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各学科点代表就各自核心课程设置、学科评议经验、未来联席会工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联席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内科技史学科新学术共同体的诞生,联席会议机制将成为全新的学科内交流发展平台,并构建与上级管理部门沟通反馈的有效机制。第三,启动北大百年理科史研究工作。作为科学史系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将以北大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等理科类学科史为研究对象,考察北大理科类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历程。第四,主办首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承办北京论坛分论坛。中国科学文化论坛是一个面向公众的、重点在于要引领科学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的平台。第五,“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第一辑出版。11月,由科学文化研究院策划和组织研究撰写、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第一辑正式出版,并于11月12日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首发式。第六,教育教学步入正轨,国内外交流合作稳步开展。教研人员及博士后的聘任、邀访学者制度、硕博招生等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2020年春季学期开始,将逐渐开设本科生通识课程。学生活动方面,本学期已组织了6次青年学术沙龙,为科技史青年学生提供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这一系列活动会一直组织下去,提高青年学者的凝聚力。

图2学术委员朱星、许智宏、韩启德(从左向右)

张藜老师汇报完成后,学术委员们共同讨论了院系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建设。

许智宏教授肯定了科学文化研究院和科技医史系成立一年来取得的成绩。他表示,北大科技医史系的建立,对中国社会形成良好的科学技术环境至关重要。不论是对世界史还是中国史的研究,都不能忽略科学史。我们过去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需要投入更多关注。

吴国盛教授为北大科技医史系的学科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一个是教育部即将取消第二学位和辅修专业,这意味着科学史专业将失去一批本科学生;但可以通过招募对科学史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系内的研究项目,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科学史领域。第二个是系里已经启动的北大理科史项目。北大文理双修,但常常被看作文科学校。实际上北大的理科是与新中国一起发展的。汇总校内外的力量和资源,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既有学科建设意义,也有社会影响的意义。许智宏教授表示很赞同,并且从自己在北大求学的经历说起,谈到北大存有许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和材料,比如老师手绘的图谱、早期的植物切片等。北大的历史除了五四运动之外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对北大科学文化、科学精神的研究,可以让社会对北大有更正确的认识。

武力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一些体会。中国今天的发展,非常需要科学精神的引领。但中国传统更重视实用的技术;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不够,缺少高质量的科普。将科学精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宣传推广,是亟待完成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科学如何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总结。科学是不分国界的,但科学的环境、体制,以及政府和社会对它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从北大和清华两所高校的科学发展史做起,展现一代代科学家如何不计个人得失、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也能充分吸收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刘钝教授特别提到了院系在2019年组织的科学史学科点联席会,建立了中国高校科学史学科交流互动的平台,对于推动整个科学史学科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年底启动的“科学·文明”系列讲座也非常出色,主题宏大,内容丰富,开讲的都是权威专家,办得很好。

朱星教授再次强调了北大理科史项目的重要意义,不仅对改变北京大学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提升都有深刻的意义。朱星老师是物理专家,他表示北大的物理确实对整个国家的通讯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北大物理系是中国物理学的发源地,毕业生或老师中出了几百位院士,很多大学的物理研究所所长都出自北大;全国科技名词委员会在讨论物理学名词时,北大物理系校友发挥了许多作用。这些历史很丰富,非常值得挖掘。

张大庆教授也表示,北大理科史的系统整理,材料丰富,可行性强,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另外,他建议推进大学间的交流,比如北大清华互选课程等,也可推动科学史的教育。

最后,许智宏教授总结,一年的工作少不了大家的心血,希望2020年各方面工作能做得越来越好。

廿廿常新,2020年科学文化研究院与科学史系将不忘初心,努力打造一片中国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的沃土。

图3北大科技医史系首届学术委员会合影

信息动态
上一篇
来源: 2020-01-07
下一篇
来源: 2020-01-07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