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0月31日晚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原宁教授,以“北大物理 百年成林 十年新绿”为题,在《科技史上的北京大学》课程上回顾了北大物理学科创立111年以来的历史进程,诠释了一代又一代北大物理人的科学精神。
1.1913—1937:黉门初启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科
高原宁老师首先回顾了17-19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史,并将其置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中,引发了同学们对于中国近代科学发展阶段的思考。
北大物理学门成立于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开启了中国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建立了完备的课程培养体系。有趣的是,在物理学门成立之初,就开设了物理学史的课程,体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同时,北大也是中国物理学事业的拓荒者和中国物理学会的主要奠基者,并为促进中国早期物理学的国际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1937—1946:刚毅坚卓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西南联大时期,在艰苦的条件下,物理系仍然保持着雄厚的师资,系统的教学体系,高标准的学生培养要求,以及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西南联大培养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两弹一星元勋等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产出了一大批前沿科研成果。西南联大精神时刻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仍要坚持理想,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3.1946—1952:复员北归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系
1946年,北京大学复员北归,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即提议要在北京大学集中全国研究原子能的第一流物理学者,专心研究最新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并训练青年学者,以为国家将来国防工业之用。这一决议为日后北大的原子能学科发展奠定了先声。
4.1952—1958:院系调整后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系
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原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清华大学物理系、气象学系,燕京大学物理系共同组成了新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系,成为中国物理学科的发展高地。
1955年,物理研究室正式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的机构,后被朱光亚院士称为“核科学家的摇篮”。
1956-1958年,为响应国家需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共同创办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专门化,成为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门人才的发源。
1958年12月,物理学系拆分,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地球物理系、原子能系,成为了电子学、地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发展前身。
5.1958—1977:动荡中前行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系
北大物理学科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紧密相连。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多位北大物理人做出了突出贡献。1969年起,技术物理系和无线电电子学系参与建设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了人才和技术。同年,物理学系在昌平参与筹办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成为了集成电路学科的前身。
6.1977—2001:科学春天中的北京大学物理学系
1977年起,北大物理学系逐渐恢复常规的教学科研工作。1979年起,李政道先生发起开设了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北大是这一项目的主要实施机构之一。这一项目既提升了中国物理学科的学生培养水平,也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物理学科的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物理学系紧密聚焦新兴前沿方向的科学研究,引领中国物理学科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成为中国物理学科发展的标杆之一。
7.新世纪,新征程:继往开来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2001年,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成立,涵盖原物理学系、技术物理系的原子核物理专业、重离子物理研究所、天文学系、地球物理系的大气科学专业。经过20余年的发展,北大物理学院始终传承老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以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激活师资队伍创新动能为核心,以提升科学研究整体效能为使命,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物理学科。
111年来,北大物理学科从未停下读书救国、教育兴国、科学强国的脚步。一代代北大物理人用科学知识刻写青春华章、用科学思想挺拔精神脊梁、用“刚毅坚卓”砥砺理想信念,为我国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事业铸就了世纪荣光。相信老一辈北大物理人重教乐育的优秀传统,以及格物穷理的执着追求,将成为引航标和能量源,引领新一辈北大学子在探究真理、发现新知、服务国家的道路上坚持科学风骨、勇担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