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纪要 | 余浚 张卫光:探寻北大科技记忆的载体与空间
编者按
2024年9月26日,《科技史上的北京大学》课程邀请了北京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馆馆长余浚,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常务副主任张卫光。两位馆长分别以《“馆”窥北大科技史:探寻科技记忆的载体与空间》和《镜花情缘:北大医学人与显微镜》为题,系统展示了北京大学在挖掘、保存科学史、医学史史料,建构历史展陈空间等方面所进行的前沿探索,并用精彩而动人的讲述向我们呈现了历史珍存如何作为承载科学家故事与精神的重要介质。
1.“馆”窥北大科技史:探寻科技记忆的载体与空间
余浚馆长结合北大校史馆、档案馆所藏珍贵资料,从中特别选取了与北大科学发展相关的经典内容,分为京师大学堂时期(1898-1912)、国立北京大学时期(1912-1937)、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1946)、复员后的北京大学时期(1946-1949)、北京大学时期(1949至今)等几个时段,对北大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生动而详实地介绍。
通过对规章文件、教学过程档案、公函、历史图片等资料的多维呈现,余浚馆长向我们呈现了北大科学史料的高度丰富性,也以更为写实的方式描摹了北京大学科学教育的历史现场,呈现了其历史起源、教学科研模式演变、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细节。余浚馆长还展示了廖山涛、王选、周培源等学术大家在北大学习和工作的档案资料,讲述科学家们求学和工作的科研故事,鼓励同学们为共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力量。
2.镜花情缘:北大医学人与显微镜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北大医学史的发展脉络,张卫光馆长巧妙地选择了显微镜这样一条线索。张馆长首先通过一条手绘的时间轴,系统疏离了北京大学医学部自1898年以来的发展脉络,并围绕医学显微镜作为一项光学技术和医学仪器的发展史进行了重点讲解。
随后,张卫光馆长结合多年来在北医从事研究、教学、史料收集工作的亲历亲闻,系统介绍了显微镜引入医学教育体系以及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张馆长为我们系统讲述了钟惠澜、吴阶平、顾方舟、刘斌等医学大家与显微镜的科研故事,生动展现出他们的科学家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同时,张馆长特别指出,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史上,中国长期受到国际科技强国的技术制约,但经过多代前辈持之以恒的探索,终于在极大程度上突破了这一技术瓶颈。张卫光馆长激励同学们学习科学先辈的精神,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本课程中的创新单元,本讲通过档案、照片、实物等历史资料,描绘了北大科学与医学发展史的不同侧面。通过物来诠释人与事,让同学们更加真切而具象化地感受北大的科学思想与文化。配合本次课程的讲授,本课程还将组织同学们实地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医学博物馆,以及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带领同学们从历史现场体悟科学家精神,主动参与科学文化传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