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论坛任福君抗疫背景下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再思考

编者按

新冠疫情冲击下,科学家群体备受公众关注,他们的个人形象和观点表达往往会影响社会舆论的方向。学界该如何认识科学家群体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同时,在实践中又该如何讲好科学家故事,对社会舆论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呢?

由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的“第二届科学文化论坛:抗疫与科学文化建设”,特邀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北京大学科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任福君教授,就抗疫背景下如何讲好科学家故事做报告。

01 中国科学家社会形象演变与现状

从历史角度看,科学家形象与科学家社会责任紧密联系,中国科学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讲好故事、树立形象的内容和基础。讲好科学家故事是树立科学家社会形象的必要手段,通过树立科学家形象,使中国科学家精神得到全面、充分的弘扬是目标,也是我们期望的结果。因此,树立科学家形象就是把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向公众传播,从而通过讲故事来弘扬科学家身上所凝结的特质,即科学家精神的过程。从“五四”掀起的救亡报国到新中国成立的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和谐发展,再到当今创新强国,呈现了不同时期科学家主要的社会担当,中国科学家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时代变迁而成为树立科学家形象的客观基础。承担时代责任的同时,科学家形象也在传承中不断得到塑造,科学家故事可融入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讲好故事的重要性不断加强。

中国科学家社会责任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早期科学家社会责任主要是“赛先生”的引进与传承。新中国成立之前“赛先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引进的重要武器之一,承担起救亡的重担。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投身科学来以身许国,通过创办刊物、促进学习交流等方式引进、传播科学思想;通过组织社团等方式使科学事业在祖国的大地上扎根,为中国科学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新文化运动以《科学》和《新青年》为主阵地,将“赛先生”请进中国,首次广泛探讨并弘扬科学精神,讴歌科学精神是解放思想的锐利武器,提倡独立批判精神和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邀请科技界派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8月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全国科普),这两个组织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学术共同体的里程碑。国际会议交流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的重要出口。1964年中国科协举办北京科学讨论会,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367位科学家与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中国科协派出了以中国科协副主席周培源为团长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参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社会责任作为科学家承担主体,主要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重要论断,影响极其深远。1980年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科学到技术,技术到经济生产的发展观建立起来。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揭开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一时期科学家负担起了发展科学技术、支撑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从科学救国、报国,走向科学为国、建国。

在科教兴国战略下,科学家们肩负新的历史使命。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随后又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科学观的转变,把增强民族创新实力上升到与民族兴衰直接联系的高度,科学开始成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科研的同时,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促进全民接受教育和储备科学发展人才等重担也落在科学家们的肩上。科教兴国加速了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加速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自主研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提高了经济实力和公民科学素质,对科学家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

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科学家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考虑到我国所处的时代背景,科学引进固然理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破除腐朽文化的利器;但在科学发展与普及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结合自身文化的优良传统去选择性地接受科学,显然比全盘接受科学至上的传统观念更加合理。科学发展观促进了中国科学家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科学发展的意识大为增强,科学精神开始从建设国家的民族精神转向发展科学自身的理性精神与实证精神,这既是一种在科学观上的重大转变,同时也是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传承之后进一步发展的深入体现,科学的精神附载和文化附载更加指向中国科学家内在的精神气质。中国科学家们推动的发展科学技术不再单纯是一个政治口号、经济口号或发展要求,更多的是理解科学、遵循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国科学家精神充分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加速推动科技与经济从“面向、依靠、服务”到“融合、支撑、引领”的转变。这不仅使国家发展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提高,也使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弊端得以破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深入贯彻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且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找到更准确和直接的路径与动力来源,即“创新”。创新以科学精神为根基,以求实创新为精髓。随着全民对科学理性认识的逐步加深,对科学家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理性对待科学的发展进程中,科学家的社会形象既来自历史责任的积淀,又面向不断涌现的新时代需求。如何树立新时代中国科学家公众形象,如何应对时代需求讲好科学家故事,是目前中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2019年,两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为立足当代讲好科学家故事指明了方向。

从1950年成立“科联”“科普”,到1958年成立“中国科协”,到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迎来“科学的春天”,再到2010年牵头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学家的桥梁纽带,为团结、凝聚、引领科学家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树立科学家社会形象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前抗疫背景下,我们亟待思考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第一部分最后我来介绍一下讲好科学家故事、树立科学家形象的现状。由于时间有限,我仅从中国科协和我们创新院开展的一些工作切入来谈一谈这个过程。一是展览,从2013年开始基于采集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举办科学家主题展,通过直接呈现科学家一手资料来讲述科学家们最生动的故事,树立科学家的鲜活形象。就在昨天刚刚开始了在宁波的科学家巡展东线首站展览。二是宣传,支撑了一系列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工作,包括建设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出版科学家传记和“共和国脊梁”科学家绘本丛书,以及建设“科学家”APP和公众号等等。三是通过期刊发表论文来呈现科学家的事迹,如2017年《今日科苑》专门出版了“坚守初心,为梦前行——2017年度捐赠资料14位科学家的故事”主题专刊,《科学文化》英文期刊(Cultures of Science)对讲好科学家故事形成有力支撑。2020年5月30日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开展一系列宣传科学家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02 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必要元素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变革,我们必须要在以往“两弹一星”、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特定科学家群体精神基础上深度凝聚、升华,形成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浩瀚的科学史上,我国科学家不仅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成就,还写下大量闪耀着科学家精神的精彩篇章,这些篇章照亮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方向,激励许多后来者砥砺前行,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十二字内核,正是科学家形象构成的要素。

一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1950年,钱学森在美国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关进监狱,从此受到美国政府连续不断的刁难,没收的行李中包括800公斤的书籍和笔记本。后来在周恩来总理帮助下,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我们不再赘述钱老的伟大成就和贡献,但是一定要记住,他在异国他乡最困难的时候仍然胸怀祖国。

二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2015年获得诺奖让屠呦呦一夜成名,但是却很少有人看到她成功背后十年、数十年的努力,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她还在攻坚克难,针对青蒿素出现抗药性的问题带领科研团队努力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提出新的应对方案。为中医药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也成为她90岁以后新的奋斗目标。

三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1936年4月,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率校西迁,带领浙江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提高学科水平,培养良好学风,培育大批建设人才。浙大把“求是”作为校训,强调“求是”精神就是一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必须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一是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二是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

四是淡薄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1956年交通大学主体西迁西安,1957年全校大部分专业和师生都迁到西安,在简陋的校舍迅速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许多教授和专家一起甘愿舍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惜卖掉在上海的住房,义无反顾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发展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迁校以及新校建设发展历程中,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核心内涵的“西迁精神”,世世代代给人教育和启迪。

五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20世纪50-60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响应党和国家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彰显了中国科学家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协同精神。

六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学》创始成员秉志先生在执教几十年间为我国生物学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直接或间接受过他训练的学生超过千人,培养了许多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其中成长为学科专家的便有数十人,桃李满天下。秉志先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特别是早期对年长的、造诣较深的学生严格要求。由于其言传身教,许多学生都秉承了他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学风,成长为著名专家,如王家楫、伍献文、杨惟义等等,都是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的重要骨干。

除了以上必要元素,科学家社会形象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第一,科学家所处的时代。古代中国以农耕生活为主,科学发展集中在农、医、天、算领域,展现出朴素、兼济天下的科学家精神和科学家形象,典型代表如天文领域的张衡、郭守敬;医学领域的李时珍、孙思邈等等;农学领域的贾思勰、王祯;数学领域的祖冲之、梅文鼎。西方自然科学观念与知识传入,中国科学建制化发展,使得拥有西方科学知识背景的科学家从外在穿着到内在思想与旧中国环境形成强烈反差,整体展现出勤奋刻苦、热爱科学事业、立志科学救国和爱国主义的科学家形象。近代以来,区别于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以西方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体系为支撑的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并逐渐被社会公众取用,科学从此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寄托,科学家肩负起愈加重要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形象的宣传紧随各时期重大政策而产生变化。从社会主义改造及工业化建设初级阶段、科学的春天,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转型时期,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抗击新冠肺炎特殊时期,体现出立足于国家层面的推动科技发展、走向世界、创新能力、使命担当等的话语叙述,构建出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奋不顾身、舍小家为大家、紧随时代潮流的科学家形象。

第二,党的关怀和国家的重视。一是党的关怀。党一直以来关怀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像钱学森、陈景润等几代科学家正是在党的关怀下,为国家科技发展和国家的和平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树立了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敬业、求真的社会形象。二是领导的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做好退休院士工作,鼓励其继续发挥作用。希望退下来的院士们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积极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为科技进步贡献智慧。三是国家的重视。从国家层面重视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提升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奖励表彰优秀科学家与优质科技成果,引领尊敬科学家、崇尚科学家的社会风气,这对科学家社会形象的构成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社会公众对科学家形象期望的转变。以往科学家留给公众的印象是刻板的,主要表现为外形朴素、清贫艰苦、默默无闻、牺牲个人幸福、不计个人得失、甘作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现在公众对科学家形象的期望是知识致富、实现人生价值、站在媒体聚光灯下、为国奉献并获得荣誉、面对话筒、与公众交流,科学家形象更加鲜活、真实。

第四,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一是文字、视频、互动程序等多样化传播形式。二是纸媒、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的传播途径。三是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类型的传播主体。四是国家、集体、个人等多视角讲述故事。五是满足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扩大传播范围,实现多群体的覆盖。

03 抗疫背景下的科学家形象塑造

中国科协为讲好科学家故事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年初面对疫情突发事件,创新院主办了中国科学家立体传播矩阵,发挥好全媒体立体化覆盖的优势,讲好科学家战疫的系列故事。矩阵当中我们利用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百家号等各个平台,仅仅很短暂的时间就发布了585位科学家推文,总发文2249篇,包含多篇原创10万+作品,总阅读量2196.8万。在宣传科学家抗疫精神、展现科学家形象方面,也做了一些扎实的工作。科协先后四次向科技工作者发出战疫情的倡议。疫情防控各个阶段,科协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要求上来,以坚韧不拔、顽强一致和战胜自我的精神,为打赢抗疫阻击战作出应有的贡献。

策划、组织编辑科协人战疫时刻系列文章。中国科协网组织编译系列文章,深入挖掘广大干部职工坚守阵地、发挥优势、为抗击疫情做贡献的典型人、典型事,集中反映科协人在党组带领下奋战在抗疫一线、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

在线召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集中审议2020年在宣传科学家方面、采集工程方面到底做什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其中包括群体采集当中要把我国新冠肺炎防治资料采集与整理作为采集工程的一个重要工作予以实施。

开展丰富多彩的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宣传活动。习近平总书记给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令科学家深受鼓舞。5.30期间,中国科协通过推出“科创中国”着力推动科技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影响力和效能。

积极参与国际疫情防控工作,与世界同行共享研究成果。4月2日下午中华预防医学会通过视频形式组织召开以携手共进抗击疫情为主题的国际经验交流会。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和世界公共卫生联盟副主席出席会议并致辞。为应对疫情全球蔓延的趋势,中国科协全力组织动员全国学会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截止到4月2日已有208个国际组织、国别组织与全国学会进行交流互动,为全球抗疫奉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以下是几个抗疫背景下科学家形象塑造的典型案例。

一是关于公共卫生领域原创稿件。《2003年他发现了抑制SARS病毒与细胞融合的方法》阅读量超过76万;《闻玉梅院士: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病毒可以把一个国家的人民打倒》阅读量55万。二是关于公共卫生领域原创视频。“王辰:低调方舱医院倡议者”,各平台总播放量达176.3万,点赞+评论+转发达21.9万,等等。

分析一下这些案例获得良好反映的原因:一是在表达时机方面,抓住疫情期间公众对科学信息急切需求的机会,以应急科普工作进行回应,坚定社会战“疫”信心。二是在表达内容方面,科学家的战“疫”故事匹配了社会公众的期待。三是在表达方式方面,在表达过程中体现科学家有血有肉、与常人一样的鲜活形象。四是在表达核心方面,着重传递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各项内涵,引起公众的强烈共鸣。

04 后疫情时代讲好科学家故事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归纳出几个要点:一是科学家形象的内容核心是他们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是讲好科学家故事、塑造科学家形象至关重要。三是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四是抗疫过程凸显讲好科学家故事的新需求。接下来就本着传承经典,探索未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原则来谈几点思考:

第一,呈现时代大格局,讲好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家故事。从科学家形象演变的历程可以看到,科学家之所以成为代表性人物,一定是其身上富有契合时代精神和时代需求的特质。讲好科学家故事就是要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只有扣紧时代脉搏,挖掘反映人物精神特质的触发点,才能让科学家的故事既见性格风骨,更见家国情怀,才能彰显力透纸背的“时代大格局”。

第二,建立平等的对话视角,引导社会道德环境。讲述科学家故事应该让科学家走下“神坛”,以平等的视角与公众对话。新传播语境下,传播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早已由“说教-被动”的宣传模式转变为“传者-受者”的平等对话传播模式,因此科学家故事的讲述要从“意义型传播”转变为以“价值型传播”的模式呈现。以往政策议程的“传者本位”观念使科学家人物题材与普通受众观念存在差距,因此科学家形象塑造应该不仅体现政策的价值导向,还应“接地气”、贴近大众生活,与“受众本位”为理念的公众议程相结合。科学家故事讲述应从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中寻找突破口,在社会争议性话题中,发现社会舆论焦点,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科学家故事的价值引导功能,以客观中立性的新闻话语继续“讲好中国科学家故事”。

第三,构建多元化叙事要素,坚持以人为本讲故事。大众媒体对典型科学家的建构不再是刻板、单调的符号化“典型”,而是人性化、有血有肉的寻常人。摒弃传统典型报道的固有模式,即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甚至刻意拔高、脱离现实,导致人物千篇一律,不食人间烟火。脱离了群众,失去了真实性,也就失去了个人的性格和光彩,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减弱了其社会示范作用。科学家首先是人,他们有性格、有缺点,甚至也有软弱无助的时候。讲述科学家故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写出他们作为“典型”人物的不平凡一面,也要写出他们作为普通人“非典型”的一面,包括他们的个性、爱好甚至弱点。只有这样,科学家形象才会丰满、真实、可信,才能引起全社会的共鸣。

第四,创新传播方式,多层次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讲好科学家故事需要创新传播渠道与方式,要线上与线下传播相呼应,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相补充,传播渠道结构做到柔性、动态调整。采集工程宣传科学家故事初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线上传播与线下传播相互补充,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相得益彰的传播方式。2019年初,“中国科学家”新媒体平台矩阵初步建立,囊括9家新媒体平台。各平台累积发文2249篇,总阅读量2196.8万,宣传成效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微博平台话题“我与共和国的科学记忆”,总阅读量达到近千万次;《仁医妙手度苍生——王振义》引发上千人参与讨论,为感怀老一辈科学家留下肺腑之言。

充分认识讲好科学家故事的重要性,需要从科学文化的结构来剖析。作为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家社会形象的塑造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传播讲故事等工作的结果。通过讲述科学家故事来树立他们的形象,背后传递的实质上正是科学家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是塑造科学家社会形象的必要手段,而良好的科学家形象既是建设国家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承载科学家精神的文化载具。

科学文化论坛
上一篇
来源: 2020-07-21
下一篇
来源: 2020-07-21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