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研究前沿讲座 / 简介
本讲座围绕科学史研究这一中心,以跨学科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为组织方式,选择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与专题,安排相关学者以其具创新性的研究案例作为示范,帮助同学们迅速了解科技史研究的动态与最新进展,掌握阅读文献和评鉴文献的能力,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寻找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探索新的学术问题提供启发,激励同学们敢于站在前人学术思想与研究成果的高峰上独立思考问题。
晚清和民国中国气象学的知识点
腾讯会议:429-7513-7702
2022/11/10
15:10-17:00
北大三教508
本讲摘要
中国气象和气候科学的发展始于19 世纪后期,做为一个“殖民事业”(colonial enterprise),民国时期成为这个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时期。彼时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气象实践的知识点(sites of knowledge)来阐释这一发展过程。包括:
1.“殖民知识点”(亦被称为殖民的遗址)—— 例如由海关总税务司在通商口岸建立的气象站。
2.“探索性知识点” ——外国探险家在斯文·赫定探险期间进行的非永久性观察(与中国合作者共同完成)。
3. “国家知识点”——由中国科研机构建立和运营的天文台和气象站。
4.“国际知识点”——在国际科学合作(主要是国际极地年)框架内,在中国建立的天文台和气象站。
5.“经验知识点”——由农民创作的有关天气知识的谚语、小曲等。
6. “记录知识点”——从甲骨文到官方记录,到文学作品和地方地名录的书面材料中记录的有关天气观测的内容。
这些具体和抽象的知识点为中国科学家研究气象提供了广泛的资源,使他们不仅能够建立高效的气象服务,而且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气候带和气候的变化(如“温度波动”)等。
主讲人
阿梅龙(Iwo Amelung)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汉学博士,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文化与语言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曾任北京大学欧洲中国研究中心常务主任。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史、水利工程史、清代官僚和社会史、科技史学、近代中国科学学科的出现和发展等。
编辑:张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