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第三期—中国古代有农学理论吗?
时间 10月21日 地点 静园一院

10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第三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一院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张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琦及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学者参加了沙龙。本期沙龙的报告人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齐文涛,张大庆担任评议人。

本期沙龙海报

齐文涛介绍,在学习研究科技史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一个问题: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四大传统学科“农、医、天、算”之首的农学难道仅仅作为技术体系存在,而没有“科学”理论吗?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他围绕“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农学理论”阐发了自己的思考。

齐文涛作报告

报告以问题导向贯穿始终,首先发问: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作中“农”的部分大多记载技术体系,却缺少思想理论,这意味着中国古代农学没有“理论”吗?齐文涛首先正本清源,指出这一问题中的“农学”不同于现代社会框架下的农业(agriculture)概念,而是一个更单纯、原始的农作(farming)概念。在《吕氏春秋˙上农四篇》《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旉农书》《王祯农书》《农桑辑要》等古籍中,技术体系的比重远大于理论表达。然而,齐文涛在明代马一龙的《农说》和清代杨屾的《知本提纲》中找到了疑似“理论”——其标志词为“阴”和“阳”。

齐文涛认为,阴阳五行作为工具性的本质科学,是一种系统化的模型,能够作为分析工具,阐释作物生成的具体过程。例如,《农说》指出:“繁殖之道,惟欲阳含土中,运而不息;阴乘其外,谨毖而不出。”“诸阳,谓自复以至夬也。复,十一月之卦也。夬,三月之卦也。十二月为临,正月为泰,二月为大壮……”也即阳气支撑着作物的生长,而阳气生发、收敛的时刻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重要节点以及作物的成熟和衰败。提供分析工具的宋明理学和提供分析对象的明清实学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农学理论”的产生。究其性质,这一理论是科学而非哲学层面的阐释,以经验技术为构造对象,并在“顺天时,量地利”的伦理原则下运作。

张大庆评议

张大庆对报告进行了评议。他认为,报告逻辑连贯,从中国古代的“农学理论”“有没有”出发,进而阐发“是什么”和“为什么”。对于“科学”“理论”“农学理论”等概念,报告层层推进,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农学理论”作为科学理论或认识自然的技术体系的考辨之间,部分概念的转换过程还值得进一步考量。在概念厘清的工作上,最好是先确定好定义的界限,再在框定范围内展开讨论。在理论与实践之辨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书与医书有相似之处,即理论与实践往往互相渗透。

与会人员合影

最后,在场师生围绕“理论”与“知识”等本期报告提出的一些关键词汇进行了思考与讨论。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科技医史青年沙龙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旨在为北京大学科技医史和科哲青年学者打造一项集学术成果展示、科研经验分享、思想砥砺碰撞等目标于一体的长效交流机制。沙龙报告人均为北京大学科技医史和科哲方向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生等,评议人由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学者担任,欢迎对科技医史和科哲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人参与。

青年沙龙
上一篇
来源:北大新闻网 2019-10-22
下一篇
来源:北大新闻网 2019-10-22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