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前进,共同把中国的科技史和科学文化建设推至新高度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同道:

今天我们相聚邕城美丽的相思湖畔,召开第三届全国科技史学科点联席会议。我谨向会议承办方广西民族大学,向出席本次联席会议的自治区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出席会议的全国各学科点的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科学技术史学科既研究科学技术本身发展历史,又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发掘人类的理性能力和智识成果,又展现人类的秉性光辉和道德关怀。

对于当下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和科研体制而言,科学技术史无疑是融通文理,沟通各学科分区的纽带和桥梁。在科技史视野下,公式、定理多了一份人情味,而文化、制度也显示出其科学技术的因素和特质;我们的社会与文化一再地受益于科技发展成果,而科技发展则离不开文化与社会环境的滋养。除了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外,科学技术史学科还承担着服务社会,建设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日益强调科学文化建设的当今社会,科技史学科发挥着夯实科学基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其它学科相比,科技史可谓是一门“袖珍”学科,但是全国学科联席会成立以来,科技史学科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无论在招生规模、课程建设、标志性成果、专业期刊建设、学会组织等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国的科技史学科发展前途光明、前景美好!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国内科技史学科的薄弱之处以及面临的严峻挑战。比如:

——由于没有本科招生,科技史专业的研究生缺乏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基础薄弱,需要较长时间的学术适应;

——在国内高校通识课程中,科技史有关课程比重极小,难以发挥其通识教育功能;

——科技史学科服务国家战略以及服务科技创新前沿的能力没有充分彰显,因此其社会影响力有限;

——科技史学术共同体与国内一流科学家之间的互动联系仍然不够密切;

——科技史学科在各级课题基金的申请中,仍然没有直接对应的学科入口,往往从其它学科门类中去迂回申请;

——科技史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经常由于获得的是理科学位而难于在文博部门就业,等等。

因此,我们科技史学科必须下定决心,加倍努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团结起来去克服重重困难。希望大家在本次联席会议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针对具体问题,深入思考,提出具体对策和行动方案。

本届会议专门邀请国务院科技史学科评议小组成员参加,由此加强联席会与教育部的沟通。在此也对他们的参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广西民族大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科学技术史研究,在发掘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的古代科技文明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秉承着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理念,继续在民族地区的技术史、科技考古、科技文献以及科学-技术-社会等方向上,耕作不辍,砥砺前行,初步形成了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研究路线,组建了一支有规模、有实力的学术团队。2013年,他们成立了科学技术史系,2019年成立了独立建制的学校二级机构——科技史与科技文化研究院,吸引了众多年轻学者加盟入伙,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从事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机构。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邕江蜿蜒流长,和众多河流一道,在广西的群山中串连起了一个个世代生息繁衍的民族村落和城镇,见证了广西各族人民的灿烂文化和悠久文明成就。相信我们科技史学科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有效串联起各个学科领域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把中国的科技史和科学文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祝愿本次会议取得预期成果!谢谢大家!

第三届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