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论坛李平: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创新发展态势

编者按

在我国经济由高增长转为中高增长、由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未来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机遇蕴于挑战。全球局势瞬息万变,要把握机会,就要对疫情给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有清晰的认识。

主题为“抗疫与科学文化建设”的第二届中国科学文化论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长李平先生,对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推动力和创新发展态势进行了精彩解析。

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衰退。全球产业链硬脱钩重创了原本正在退潮的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实体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及工人失业,再次将世界经济锁定在低增长区。

面对疫情影响,如何看待中国经济态势、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评估科技政策体系,是推动我国创新发展亟需回应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围绕上述问题,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01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指出,要科学分析把握发展的大势,坚持用全面、长远的眼光看待经济形势,并作出了详细论述。

对此,我的理解是三个发展大势不变:

第一,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化增长动力攻关期,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阶段没有变。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先前40年的发展积累的一系列问题,但必须看到的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以超过世界3倍的增速,由世界第12位上升到世界第2位,中国成为少有的在这一阶段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家,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2015年到去年年底的20个季度里,中国经济增速始终在6%到7%的区间内波动,说明中国已经成功地由高增长阶段进入到中高增长阶段。

第二,我国面临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没有变。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当然是降速,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驾马车”自去年四季度以来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靠投资拉动的经济面临严峻考验,就是投资效率的急剧下降、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城乡之间差距过大。

第三,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庞大的受高等教育群体,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新动能正在生成或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恩格尔系数已经由改革开放初的60%下降到30%以下,居民消费中服务需求(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增速远远超出传统物质消费(吃穿住用等),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02 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创新就像一个“黑箱”,大家都在谈。但创新到底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什么?为了厘清问题、打开“黑箱”,我们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在中国经济40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当中扮演了关键作用的要素进行了分解,最终找出五大关键的内部驱动要素,即: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国外技术溢出效应、人力资本提高、科技进步、市场化进程。

第一部分末段已经提出,我们在需求侧面对挑战。基于这样的情况,推动经济转型就要从供给侧寻找动力。供给侧同样有三大要素——劳动、资本和创新。在1979年到2015年这一时期,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说中国经济靠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并不为过。但是,在劳动力和劳动贡献下降、投资效率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关键要靠创新,也就是靠全要素生产率中以上五大要素驱动。

在历史上,国外技术的溢出效应曾给予中国经济发展重大提升,但国外技术的溢出效应也在大幅度下降。因此,我们应当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科技创新,在以上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之中扮演了根本性推动力的角色。

03 我国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

结合我们对技术趋势的预测结果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研究结论,可以推断未来的主导技术体系将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包括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内的相关技术体系,这在根本上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流趋势和方向。其中,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医药及健康、新能源领域有机会在未来2—3年里得到大规模应用。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并呈现出以下几点共识特征:

1.科学研究将出现重大突破和纵深发展,一些新的综合性科学乃至新的科学体系开始出现;

2.前沿技术多点突破和多技术群簇集中出现,技术生命周期更短;

3.科技创新多元深度融合和学科界限模糊,人—机—物三元融合加快,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生物世界的界限越发模糊;

4.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科研组织将发生巨大变化,科研和创新活动向个性化、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5.颠覆性创新大范围渗透扩散并对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

6.科技创新呈现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冲击,科技创新将摧毁旧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加剧我国传统制度体系与新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对科技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科技竞争正在加剧,新兴大国和守正大国的竞争尤为激烈。全球科技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在加速推进,我国将成为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中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当中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

总结科技创新战略重点:要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激发各主体创新合力;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完善基础体系,也要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要建立有效跨部门协调机制,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

科学文化论坛
上一篇
来源: 2020-07-02
下一篇
来源: 2020-07-02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