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学会要动起来,为学科发展积极有为

  各位来宾、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我非常高兴能参加今天的会议。首先,我要祝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开展学术活动,重返国际科学史界,198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后来经过前辈的努力,将科学史列为了一级学科,使其获得了更加广泛的支持。四十五年以来,学会的活动从未中断,在科学史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咨询和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回忆当年席泽宗先生说过,“学会的成立是中国科学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我认为这个提法恰如其分。

  当然,现在我们科学史学科还比较薄弱,各方面的影响力不够,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根据我本人的一些体会,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讨论:

  第一个问题,如何做有意义的科学史研究?

  所有的知识都是经由历史层累而生成的,我们常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的重要性是大家从不怀疑的。而科学发展与科学史也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所有的科学都是历史化的科学。所以,科学史对于理解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启发科学创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提炼科学思想也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反观现实,与理工科、医学等其他学科相比,科学史学科仍然显得非常薄弱,这种现状与这个学科的重要性是很不相称的。科学史在把控科技发展方向和为科技发展战略献计献策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还很不够。诚然,这里存在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历史原因、整个学科体系的原因(“文理分家”)等。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的科学史研究还没有让大家看到它真正的意义,对此,我们自己也负有责任。大家可能会说,因为学科基础不足,我们就不容易做出成果;但反过来,如果老是不能让大家看到有意义的成果,当然就得不到重视。

  作为一门带有历史学性质的学科,挖掘、整理史料毫无疑问是必须做的基础工作。同时我认为,我们还应该提倡做有思想的学术,厘清所研究的那段历史中到底蕴含着什么思想,乃至这些思想有没有回应当今的现实问题?就我个人体会而言,这一点应该是可以做到的。就拿我比较了解的生物医学来说,以青蒿素研究为例,它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并没有对这段历史加以详细研究。后来在饶毅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北医的研究生做了一些工作,把当年的整个过程、成绩归属等问题梳理清楚后,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对我们今天怎么做原始创新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其实类似的研究议题非常多。我们国家的针刺麻醉在“文革”期间开始,在60年代到70年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后来一下子就消失了。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革”期间,当时我还在下乡当医生,就知道周总理号召大家动员起来解决“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问题。当时农村的老人患老慢支非常普遍,我所在的公社卫生院麻黄素和氨茶碱的用量特别大。但后来也不了了之。原因在哪里呢?

  再说近一点,奥巴马提出精准医学,我们也一哄而上,十年过去了,为之立了很多项目,花了很多钱,但成果如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其实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医学史议题。

  研究上述这样的问题,对当前我们如何开展“有组织科研”是很有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的。可惜在这些方面,我们的科学史研究还非常不足。

  第二个问题是,科学史是史学还是科学?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科学史就是科学的历史,它本身是历史,应该归于史学,我觉得至少对我来说,这是明确的。我们可以有国别史、民族史、经济史、环境史,当然也可以有科学史,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领域,当然都归属于历史学。

  但是,科学史又有它自己的特点。如果不懂科学,就很难来做科学史。这就要求科学史研究者——包括史学出身的——必须懂科学,他们应该是科学和历史学的跨学科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很难培养,只有少数特别有天赋的人可以做到。更多情况下需要由各门学科的科学家和历史学者紧密合作,开展所谓的交叉研究。

  科学史是一级学科,这是前辈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我们大家要坚守住!但要真作为一级学科,当前面临一些具体的困难:

  第一,科学史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科学史现在没有本科学位,我们的生源也是严重不足的。科学搞得好的年轻人很少有愿意来做历史的,而历史出身的也不一定有信心来搞科学史。还有另一个极端,有一些人对这个学科存在误解,以北大科学史这几年的情形来看,很多人觉得北大难考,但北大科学史可能最好考,虽然考完了以后也没打算搞科学史。凡此种种,我们的生源存在困境。

  第二,评价体系也不利于科学史作为一级学科的发展。比如,通常的科学学科是有可能评上双一流的,但如果用现在的评价体系来衡量,科学史就很难上去。

  因此,如果把科学史作为一级学科,与教育部的其他学科相比,确实困境重重。但如果把它列为二级学科,放在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体系里面,又往往会被边缘化,甚至会在评估中被首先拿掉,在这方面大家也曾经遭遇过一些惨痛的失败教训。

  那么既然我们认为科学史是史学,似乎也可以将它放在历史学科下面,但是,哪一个历史系、哪一所学校和机构会真正重视科学史呢?我觉得这也是不容乐观的。我曾经强烈建议北大历史学系好好搞科学史,他们也已经开始动了,但同样面临招生、评价等问题,也搞不起来。所以归结起来,我们还是要依靠自身,独立来搞科学史。

  那到底怎么办呢?我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没办法的办法。没办法的办法是什么?就是我们主张多元化,容许存在一个过渡时期,各单位各自根据人员情况、研究条件来选择,条件好就放在一级学科;如果更适合放在二级学科,也可以放在二级学科,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等到我们做出了有意义的研究、有了人才的积累、研究方向明确后,再以把它发展成优秀的一级学科为目标。

  总之,我们不能放弃这个一级学科,但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可以先在二级学科里徐图发展,积蓄力量。追求这个一级学科并不是为了我们自己的饭碗,而是为了我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如果没有强大的科学史,科学发展就难以有正确导向、难以实现原始创新。

  第三个问题就是科学史研究如何加强国际合作?

  现代科学产生于西方,再加上西方的强权和强势,科学史研究的话语权目前还在西方。但科学又是全人类的,我们中国也有自己独立发展的科学技术。与之对应,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也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要对世界科学发展有借鉴意义,进而融入全球的科学史研究体系。

  但是到目前为止,科学史学科的国际交流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学科融合还不够。比如在一些国际著名的科学史刊物上发表文章相对较少——尽管现在开始越来越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在国际科学史界的地位也不够高,在各个协会里发声很少。

  国外也有关于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但国际学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文字等仍有一定的隔膜,仍然基本上沿用了“汉学家”的范式;再加上国外学术界也有自己的“圈子”,有不同的观点和派别之争,他们研究中国,总体来说没办法像我们自己这么深入。所以,与国际科学史界交流、合作还存在着有一定障碍。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经过努力来改变现状。

  我们要积极增进与国际学界的互相学习,同时,也要让国外的研究者更了解我们中国科学发展的情况:

  第一,要积极支持和组织高水平会议,尤其是带有专题性的、相对深入的会议,规模不一定大,但要讨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讨论国际科学史家和中国科学史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第二,要尽量多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让别人看到我们中国科学史研究者在做什么。特别要支持国外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到中国来,与我们的科学史家联合开展合作研究,借鉴他们的方法论和其他优长,但资料总归只有我们自己最了解。

  另外,我觉得应该特别提倡从全球出发来看中国科学史,尽管中国的科学有其特征,但发展进程始终是与世界整体分不开的,借葛兆光教授的话说,要做“从全球出发的中国史”。

  顺带说一下,我认为科技外交史这个领域也很值得研究。比如上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的科技合作,二战期间美国和英国对中国的科技援助等等,更不要说今天全球科学界密集的你来我往,研究那些历史不仅对今天如何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有启发,也是外交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说到最后,加强国际合作的源头是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这样才能让别人看得上,才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说话才有底气。

  第四个问题是科技史学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们都希望办好学会,但是怎么办好呢?加强科技史学会工作与物理学会、历史学会、中华医学会等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原则性的话大家都会说,比如开动脑筋,采取一些切实有效、受大家欢迎的措施,把大家更好地凝聚起来,等等。我在这里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我们的年会确实开得很好,一直坚持到现在,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我注意到每次年会都有很多分会,其中医学史分会人数最多。我主张把年会的规模办大的同时,质量也要进一步提高,不要只是作为满足研究生毕业要求的会议。

  我觉得要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很多活动可以由专门委员会来组织,除了年会之外,其他各项常规工作也一定要发挥各个专委会的作用。

  据我了解,我们科技史学会还没有自己的奖项。我们可以设立奖项,由科学史的学术共同体来评,只有科学史人最知道谁做得好、什么工作做得好。我建议奖项分成两类:一个是学术奖,不是看你的成果是不是在国外发表了、或是出了什么风头,而是看学术成果本身的分量;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立一个类似于科学史传播类的奖项,把科学史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社会影响力,我觉得这方面大有可为。如果我们只局限在学术圈的狭小范围里,对学科发展就会非常不利,其实好的科学史成果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我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发起了一套名为“医者札记”的丛书,让医生书写他们与病人打交道的经历和感受,并把学科史融入其中,已经出了三本书,反响非常好,非常热销。为什么呢?因为好看。但这样的书有没有学术价值呢?它不是严格的学术体例但是以严谨的科研为基础。我们的学术一定要与社会紧密联系。如果谁在这方面做得好,成为了“网红”,发一个文章就有10+的浏览量,我们就应该表彰。当然,如果你胡吹乱说、不科学、不符合历史,我们也不能接受。

  我想,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科技史学会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总之,学会要动起来、要做事,而且要做大家喜欢的事。这次会员大会要完成换届,我希望新一届的理事会能够在推动中国科技史学科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什么时候中国的科学史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一级学科,那就代表中国的科学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如果说科学史都没有发展空间、我们都没有声音,当面对当前AI所推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时,我们很可能会陷入无可避免的困境;只有当科学史这样的学科,其重要性真的被大家所认可,中国的科技才会有希望。

  谢谢大家!


信息动态
上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5-04-29
下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5-04-29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