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外交:科学数据流动的历史”研讨会成功举办

“科技与外交:科学数据流动的历史”研讨会

2024325-26日,由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办的“科技与外交:科学数据流动的历史”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召开,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中国多个研究机构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技外交史学者。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对科学数据国际流通历史的研讨,为真正深入认识科学外交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研讨会的部分报告人是欧洲研究委员会资助项目Negotiating World Research Data A Science Diplomacy Study(以下简称Neworld@a项目)的参与者。

图片

一、会议背景

近年来,越来越多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技史学者正在投身于科技外交史这一新兴的学术领域。科学外交史与传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史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它更加关注科技关系与外交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英国皇家学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于2010年在其联合报告科技外交新前沿New Frontiers in Science Diplomacy)中关于科技与外交之关系的分类性质的定义,即为了科技的外交、为了外交的科技以及外交中的科技,为科技外交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一度被学者们广泛引用并作为讨论的基础。然而,关于科技外交到底什么,学界远未达成共识。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学者们需要从不同视角思考科技外交的本质。

科学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家对数据的追逐,是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科学数据的流动往往又与科学仪器、科学知识的流动,以及科学家的跨国活动等密不可分。因而,数据外交是科技外交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由欧洲研究委员会资助、以曼彻斯特大学Simone Turchetti教授为首席专家、由包括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在内的来自全球的多个学术机构的学者参与的Neworld@a项目,便是基于这一视角而发起的。

为期两天的会议共有13场学术报告,包括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6Neworld@a项目成员围绕数据外交的报告,以及其他7位中国学者从更广泛的视角对科学外交的研究报告。

二、科学数据与外交的历史

围绕数据外交的报告,主要是Neworld@a项目的阶段性成果。Turchetti教授的主旨报告为“从科研数据外交重新反思科技外交”,由北京大学张藜教授主持。Turchetti教授从总体上详细回顾了科学外交的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国际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联合会科技史分会下属的科学、技术与外交委员会(STAND)的创办历史,以及Neworld@a项目的目标及执行情况。Turchetti教授认为,过去的科技外交研究往往以具体的外交政策框架下的案例为中心,限制着我们对科技外交本质的认识。他主张基于科学数据在内的科学事业的基础设施,考察与之相关的国际事务,为今日的科学外交提供历史借鉴。

曼彻斯特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中心研究助理Gordon Barrett博士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他关于冷战背景下国际地球物理年计划在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与数据共享的研究设想。曼彻斯特大学艺术语言与文化学院Aya Homei教授介绍了她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日地震交流史的研究计划,可能关注点包括地震数据在中日地震交流中的作用等。北京大学博士后张井飞、博士生胡潇月、博尔琛分别介绍了他们关于中国地震数据、气候数据流动历史的研究进展和计划。

三、科学外交的历史

本次研讨会期间,来自中国不同机构的科技外交史学者,从其他不同视角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进展或成果。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从科技政策史的视角,系统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外交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陈波教授介绍了他关于密歇根大学在美国原子能技术输出中的作用的研究计划。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吴博皓介绍了他对1970年代技术转移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既包括冷战期间跨越两个阵营的技术转移,也包括不同阵营内部的技术交流,强调全球视角的考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王誉棋,从千年尺度考察了全球不同地区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极光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将这种历史数据用于现代科学研究的经验。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苏静静,以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根除天花迟来的认证为例,考察了政治关系与科学标准的相互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佟艺辰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金岩均聚焦1950年代的中苏科技外交。佟艺辰以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选种及良种繁育学进修班为例,讨论了中国科学家在变动的政治关系下对苏联米丘林学说的反应。刘金岩以中国科学家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工作为例,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利用该中心先进设备取得的成果和中苏交恶后工作遇阻的情况,及其对该研究所国际声誉以及中国后来的核武器研制等工作的影响。

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外交何以能够作为理解科学外交的一个关键切入点。科学数据的生产、流通、存储和利用与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生产、技术转移以及外交政策相互交织,折射着科学外交的多面性。希望我们的历史实证研究可以为现实世界面临的挑战提供实际借鉴。

信息动态
下一篇
来源:北大科技医史系 2024-04-01

地 址: 北京大学静园一院

邮 编: 100871

联系电话:010-62753220

邮 箱:hstm@pku.edu.cn


北大官方微信

系官方微信